在如此严重的超载状态下,飞机起飞性能将急剧恶化,爬升率严重不足,操纵反应迟钝。一旦进入结冰区,机翼表面结冰将导致升力系数大幅下降。
而严重超载使得机翼除冰系统的效率相对不足,无法有效清除积冰。最终,飞机有超过百分之八十(80%)的概率,会因升力丧失和操纵失控而坠毁!”
百分之八十的坠毁概率!
这已经不是风险评估,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空难预告!
“哗啦——”一位心理承受能力稍差的研发团队副负责人,手中的笔掉在了桌上,整个人仿佛被抽走了骨头,瘫软在椅子上,双目失神。
试飞院的院长紧紧闭上了眼睛,痛苦地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那位现场总指挥,更是面如死灰,冷汗已经浸透了他的常服后背。
他们此刻才真正、彻底地意识到,自己距离成为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仅仅只有叶修那一声怒吼的距离!
组长环视全场,将所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最后,他用一种沉重而无比坚定的语气,为此次事件定性:
“综上所述,调查组初步认定:此次事件,绝非偶然,是一起典型的、性质极其恶劣的‘人为责任事故’!是严重的组织领导不负责任、盲目冒进、极度缺乏科学严谨精神、视国家和军队安全纪律如无物的行为!”
“为此,根据《纪律条令》及相关安全法规,调查组提出初步处理建议,报请军委及总部批准:”
他拿起另一份文件,开始宣读那注定将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决定:
“一、免去李德同志阎良试飞院院长职务,调离试飞院,由纪委对其是否存在其他失职渎职行为进行进一步审查。”
“二、撤销吴志强同志阎良试飞院党委书记职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三、撤销刘远同志(现场总指挥)一切职务,由军队检察机关介入,调查其是否涉嫌构成玩忽职守罪,依法处理!”
“四、对试飞院分管飞行安全的副院长、项目研发团队中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首席专家,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调离关键岗位。”
“五、责令总装备部相关业务部门,向总部做出深刻检查,并对部门内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
“六、空警2000项目全面停飞整顿,由调查组、总装、空军、科工委组成联合工作组,进驻试飞院和研发单位,彻底排查安全隐患,重塑安全流程,验收合格后方可申请复飞。”
每念出一个名字,每宣布一项处分,会议室里的温度就仿佛降低一分。
这不是简单的处罚,这是雷霆万钧的整肃,是要用最严厉的手段,刹住这种罔顾科学、漠视安全的歪风!
宣读完毕,组长站起身,目光最后落在叶修和总装副部长身上,语气稍缓:
“叶修同志,你在关键时刻,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巨大的勇气,避免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组织上感谢你们!”
他又看向那些面如死灰的受处分者,声音再次变得冰冷:
“希望你们,以及全军所有从事高风险科研试验的单位和个人,都能从这次事件中汲取刻骨铭心的教训!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安全容不得一丝侥幸!散会!”
调查组人员率先离场。会议室里,只剩下失魂落魄的受处分者和心情复杂的叶修等人。
联合调查组的初步结论和严厉处理建议,以通报的形式,通过保密线路下发至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以及所有承担国防科研、试验、鉴定任务的院所和基地。
通报中虽然没有提及叶修的名字,但“总参信息化局某领导”在关键时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非凡勇气,避免了一次可能造成“无法估量损失”的重大事故,这一事迹已然在高层和小范围内传开。
叶修回到总参信息化局后,并没有四处宣扬自己在阎良的作为,而是立刻投入了更为繁重和系统的工作之中。
周局长在听取了他的详细汇报后,沉吟良久,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叶修啊,你这次立了大功!不仅是救了飞机和专家,更是给我们所有人,包括总部领导,敲响了一记最沉重的警钟!
安全问题,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你放手去干,局里全力支持你接下来的工作。”
有了局长的尚方宝剑,叶修开始将他深思熟虑的构想付诸实施。
他首先推动信息化局内部,联合作战局、装备发展局等部门,共同起草了一份《关于加强重大装备科研试验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
这份文件不再是泛泛而谈的原则性要求,而是充满了叶修风格的、极具操作性的硬核规定:
明确“红线”制度: 任何飞行器、舰船、车辆平台,在执行试验任务时,必须严格核算并明确标注最大允许载荷,设立警戒重量(如90%)和绝对禁止起飞\/出航重量(100%)。
建立“安全官一票否决”机制: 在重大试验现场,军代表拥有一票否决权。
其职责就是监督安全规程执行,对任何违反安全规定的指令和行为拥有一票否决权,可直接向最高上级单位报告。
要求所有高风险试验项目,在实施前必须进行全面的、量化的风险评估报告。
并强制要求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