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的氛围本该是喜庆而稍显松弛的,一场由总参谋部直接下达、标注着“绝密·紧急”的演习预先号令。
就像一道晴天霹雳突然在集团军司令部上空炸响,这声惊雷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瞬间撕裂了原本的宁静,让整个司令部都陷入了一片惊愕和混乱之中。
这道命令犹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巨大震动。
从高层指挥官到基层士兵,每个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所震撼,心中涌起各种复杂的情绪。
命令的核心内容简洁明了,但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和重要性。
它明确指出,此次行动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成效,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联合战役作战的新模式,同时磨砺大型合成战役兵团的实战能力。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策划,最终决定在10月下旬组织一场代号为“砺剑-2001”的实兵对抗演习。
这场演习将是一次全面而真实的模拟战争,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军事行动和战术运用,旨在检验和提升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演习性质为集团军级红蓝双方体系对抗。你部被确定为演习红军单位,务必于10月15日前完成一切作战准备。蓝军单位及具体演习方案由总参工作组另行下达。
这纸命令,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集团军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集团军级对抗演习的意义,远非师旅级演习可比,其沉重份量让每一位高级指挥员都瞬间绷紧了神经:
集团军是基本战役军团,是能够独立或在加强条件下遂行战役任务的拳头力量。
一场集团军级的对抗,不再是战术层面的小规模胜负,而是对国家军事战略、战区战役方针、以及军队整体建设水平,尤其是信息化转型成果的一次全面、综合、接近实战的压力测试。
其胜负结果和暴露出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更高层的决策和未来军队建设的方向。
这不再是单一兵种的较量,而是涵盖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工程兵、防化兵等几乎所有陆军兵种,以及必然得到加强的空军、甚至战略支援力量参与的庞大作战体系的全面对抗。
考验的是从最高指挥员到单兵、从主战装备到后勤螺丝钉的整个体系的融合度、顺畅性和抗压能力。
指挥协调、情报获取、火力运用、综合保障、电磁频谱控制等能力,将在高强度对抗中面临极限考验。
集团军指挥所(cp)及其庞大的参谋团队,将成为演习的真正核心。
他们需要处理海量信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和复杂的敌情威胁下,做出无数关键决策。
演习将残酷地检验其指挥效率、谋略水平、应变能力以及与下级部队的协同效能。这对刚刚接触大规模信息化指挥不久的各级指挥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
命令中刻意隐去的“蓝军单位”,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它可能是一支同样精锐、熟悉己方战法的兄弟部队,也可能是一支专门组建、模拟强敌作战理念和装备体系的专业化“蓝军旅”。
无论是哪种,其作战风格、装备优势、战术手段都将是巨大的谜团,极大地增加了演习的难度和挑战性,迫使“红军”必须摆脱思维定式,真正以敌为基点思考作战。
对于叶修领导的、作为集团军信息化和合成化改革“尖刀”的702团而言,这场演习意义尤为重大。
它将是检验其“蜂群指挥”、“数据链协同”、“多兵种融合”等创新战法在集团军大体系下是否行之有效的“试金石”。
成功了,其经验可能会被迅速推广;失败了,则可能证明改革方向存在偏差,甚至可能面临质疑。叶修本人刚刚获得的荣誉和晋升,也使得702团必然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只能胜,不能败。
命令下达后,集团军司令部大楼灯火彻夜通明。紧急党委会、作战会议接连召开。地图被挂满墙壁,通信线路变得异常繁忙,各师旅主官被紧急召来领受预先任务。
一种大战将至的紧张、兴奋和凝重气氛,迅速取代了节前的轻松。
各级指挥员都清楚,“砺剑-2001”绝非一场简单的胜负游戏,它是对整个集团军过去数年训练成果的一次终极验收,是一场关乎荣誉、更关乎未来战场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
而所有人心头都萦绕着一个问题:那个神秘的、强大的、即将作为磨刀石的“蓝军”,究竟是谁?
他们又将带来怎样的意想不到的挑战?悬念,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整个集团军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