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8日,寒冷的冬日,寒风呼啸,裹挟着细雪,无情地拍打着窗户。
然而,在702团司令部的作战室内,却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十二台电脑屏幕同时闪烁着不同颜色的数据流,仿佛夜空中的繁星,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
作训参谋们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忙碌而紧张的交响曲。
\"装甲1营年度实弹射击数据需要重新校准!\"一名参谋焦急地喊道,\"新火控系统的命中率统计口径和集团军标准不一致,这会影响到整个实弹射击的评估结果!\"
\"陆航大队的飞行小时数统计到哪了?\"另一名参谋紧接着问道,\"别忘了把武直-10的试验飞行时间单列出来,这可是重点关注的数据!\"
\"电子对抗连的干扰成功率数据呢?\"又有一名参谋高声喊道,\"集团军作训处刚来电催第三次了,我们不能再拖延了!\"
在这一片嘈杂声中,叶修静静地站在电子沙盘前,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
他的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数据标签,每一个标签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他的脑海中迅速整合,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今年的年终总结比往年复杂十倍——这支已经蜕变为信息化合成部队的702团,产生的数据量是传统装甲团的几何级倍数。
——702团年度数据统计清单(部分)
- 与96式和59d三代装备进行对比,分析99式坦克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射击精度。
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评估其在不同电磁干扰条件下的命中率、射击偏差等指标。
分别对武直-10在激光引导和数据链引导两种模式下与地面部队的协同误差进行统计。
记录协同过程中的时间延迟、位置偏差等数据,以评估两种引导模式的优劣。
针对电子对抗连的新型干扰手段,在细分的7种战场环境下进行效能评估。
通过模拟实战场景,测试干扰手段对不同类型目标的干扰效果,包括干扰范围、干扰强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
通过对合成营级指挥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决策速度进行跟踪记录,绘制出其决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曲线的趋势和波动,评估指挥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决策能力提升情况。
对比技术士官在管理序列和专家序列中的成长情况,评估双轨制的实施效果。
包括晋升速度、专业技能提升、工作满意度等方面的比较,以确定双轨制是否有利于技术士官的发展。
收集新兵在模拟器训练和实装操作中的相关数据,分析训练时长与实装操作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评估模拟器训练对实装操作成绩的影响程度,为优化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详细记录“猎隼-4”数据链在37次实战验证中的战场故障自愈情况。
包括故障类型、自愈时间、自愈成功率等数据,以评估该数据链的可靠性和自修复能力。
提供士官王磊团队研发的“频谱伪装”技术的运用案例,并附上相关视频资料。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该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效果,包括对敌方侦察和干扰的对抗能力、对己方通信和雷达的保护效果等方面。
与国防科大联合开发的\"战场态势预测算法\"推演准确率统计
\"团长,这是今年新增的《信息化装备效费比分析表》。\"
军需科长擦着汗递上文件,\"财务处说咱们团光是数据链终端耗电量,就是去年全团用电总量的三倍......\"
叶修刚要签字,突然听见隔壁保密室传来争执声。
\"这份《电子战战术手册》不能按常规流程上报!\"高副团长拍着桌子,\"里面涉及咱们跳频算法的核心参数!\"
作训科长急得直转圈:\"可明天就是集团军汇总截止日......\"
\"用红色保密版本。\"
叶修推门而入,\"把关键技术章节替换为理论说明,原始数据刻录成加密光盘单独报送。\"
他拿起手册翻了翻,突然轻笑出声:\"其实最该保密的不是技术参数......\"
众人疑惑抬头。
\"是这套战法的发明者居然是个修坦克出身的士官。\"
叶修指着编者栏\"王磊\"的名字,\"这比任何技术细节都让对手睡不着觉。\"
2001年1月5日 国防科大专家楼
书房里的暖气烘得人昏昏欲睡。
俞维杰教授将茶杯往叶修面前推了推,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墙上的全军编制表。
\"听说你把王磊报成了'年度科技创新标兵'?\"
老教授眼镜后的目光带着玩味,\"集团军政治部是不是炸锅了?\"
叶修笑着点头:\"干部科说士官不能参评这个奖项,我让他们翻遍了《奖励条例》——确实没写禁止条款。\"
\"你这钻空子的本事......\"
俞维杰突然压低声音,\"知道吗?上个月军委办公会上,张副总长看到你的技术等级晋升文件时,问了句'这个叶修是不是就是搞出数据链那个中校'。\"
茶杯在叶修手中微微一颤。
老教授从抽屉里取出一份带红头的《关于组织赴鹰酱军事考察的通知》:
\"考察团名单上周刚定,你是唯一的团级军官。\"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张副总长亲自圈的。\"
返回部队的吉普车上,叶修反复回忆着老师透露的信息:
- 考察性质:陆军数字化建设专项调研
- 出发时间:2001年8月中旬
- 特殊安排:将参观鹰酱第4机步师\"数字化特遣队\"
作训参谋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团长,这是刚整理完的《多兵种协同作战手册》,您过目......\"
叶修突然合上文件:\"通知各营连主官,明天开始'铁骑-2001'冬季演习。\"
\"可、可年度总结还没......\"
\"正因如此。\"叶修望向车窗外掠过的坦克,\"在交出指挥棒前,我得验证最后一个想法。\"
---钢铁实验室的终章
演习指挥车内,叶修的新型\"分布式指挥系统\"正在经受严苛考验:
想定背景
\"红军指挥所遭精确打击,团级指挥链中断\"
战场实况
- 装甲1营营长王铁柱自动接管全团火力协调
- 电子对抗连赵志刚临时组建备用通信网
- 士官王磊的战场频谱分析直接引导炮兵群
当系统显示\"指挥功能100%恢复\"时,时间仅过去6分23秒——比大纲规定的30分钟标准快了近5倍。
\"这算什么战术?\"观摩的集团军副参谋长目瞪口呆。
\"蜂窝式指挥。\"叶修调出系统架构图,每个作战单元都是可替代的节点,\"就像人体细胞,损伤部分会被周围细胞自动接管功能。\"
他悄悄看了眼手表——距离接到赴美通知已过去72小时,距离出发还有200天。
足够把这项技术打磨成又一件国之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