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园惊现神秘男子
2016年8月7日清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的戚继光公园像往常一样迎来了晨练的市民。这座公园位于市区边缘,树木葱郁,环境幽静,是附近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然而,这一天的公园却被一层诡异的气氛所笼罩。
大约9点多钟,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园晨练。当他走到公园一处较为偏僻的角落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名男子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老人急忙上前查看,只见男子面色惨白,左手手臂肿胀得厉害,脸上呈现出青紫色,看起来像是中了毒。
老人赶紧大声呼救,附近晨练的市民闻声赶来。大家手忙脚乱地将男子抬上一辆私家车,迅速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在医院里,医生和护士们立即展开了全力救治,但男子中毒太深,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不幸身亡。
医院方面随即向警方报案。接到通知后,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的民警迅速赶到了现场。法医对尸体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男子手臂上有两个疑似蛇咬伤的小伤口,且有明显的中毒迹象。
\"这伤口看着像蛇咬的。\"法医对旁边的警员说道。
警员环顾四周环境,说道:\"这公园常有蛇出没,估计是意外被蛇咬了。\"
现场勘查过程中,警方发现男子随身携带的手机、钱包等财物都完好无损,没有丢失的迹象。这似乎排除了抢劫杀人的可能性。
然而,在男子身边,警方还发现了几个空啤酒瓶、一封摊开的情书和一对戒指。这些物品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尤其是那封情书和戒指,似乎暗示着这起事件可能并不简单。
二、身份谜团初现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首先需要确认死者的身份。经过核查,死者名为刘某(化名),27岁,已婚,在一家普通公司上班,平时工作认真,和同事相处融洽。
刘某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每个月有近一半时间不在家。他与妻子小美(化名)育有一个年幼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
当警方询问刘某的邻居时,有一位邻居提到,最近好像看到有个陌生男人经常来找刘某,两人还一起出去过几次。这一线索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但此时他们还没有将这个陌生男人与案件紧密联系起来。
接下来,警方开始调查刘某的通讯记录,发现他与一个手机号码联系频繁。经过进一步查证,这个号码的主人名叫陈某(化名)。
然而,此时的警方仍然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意外事件。毕竟,公园内确实有蛇出没,而且公园管理处也证实,此前这里曾发生过游客被蛇咬伤的情况。公园内一些路旁也立有提示牌,提醒市民尽量沿石板路行走,不要擅自进入旁边的草丛、树林,以防被蛇虫咬伤。
然而,就在警方准备以\"意外\"结案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案件的走向。这个人就是时任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副局长的杨春。
三、神探杨春的怀疑
杨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刑侦专家,有着\"神探\"的美誉。他在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了现场。当他看到现场遗留的酒瓶、情书和戒指时,心中产生了疑问。
\"死者随身携带的手机、钱包等财物都没丢失。除了右手手臂肿大外,也没其他损伤。不太像抢劫案。\"杨春在现场作出了初步判断。
然而,真正让杨春感到疑惑的是那封情书和戒指。\"人在伤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一封情书在呢?\"他思考着,\"这似乎不太符合常理。\"
杨春大胆假设,这可能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案,并嘱咐办案民警仔细排查。他的这一判断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警员。
\"阳局我知道你心思细,可这次真不像有其他隐情。\"一位老警员劝道。
然而,杨春态度坚决:\"我相信我的判断,这案子得深挖。\"
尽管反对声不少,杨春还是安排民警围绕戒指展开调查。这一决定成为了整个案件侦破的关键转折点。
四、抽丝剥茧的调查
按照杨春的指示,民警们开始了艰苦的排查工作。他们从现场发现的戒指入手,跑遍了宁德市的各大珠宝店,询问了一个又一个店员,希望能找到戒指的来源。
经过连续多日的艰苦排查,终于有了突破。一名民警兴奋地跑到杨春办公室报告:\"阳局,有线索了!这戒指是在宁德一家珠宝店定制的,登记的名字是陈某。\"
杨春眼睛一亮:\"陈某?继续深挖,这人肯定和案子有关系。\"
随着调查的深入,陈某的身份逐渐浮出水面。陈某是个未婚男子,正常情况下他定制这样一枚戒指很不合常理。更令人惊讶的是,民警发现陈某与刘某的妻子小美联系异常密切。
\"我们对陈某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他有购买针筒、五步蛇毒粉等物品的重要信息。\"办案民警左修东回忆道。
杨春随即指示对陈某采取强制措施。在审讯室里,面对种种铁证,陈某的心理防线逐渐被突破。
五、真相大白:精心策划的谋杀
在大量证据面前,陈某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原来,他与小美是高中同学,两人曾有过一段恋情。后来因为毕业去了不同的城市而分手。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在街上重逢。此时的小美已经结婚生子,但两人旧情复燃,开始了婚外情。陈某经常利用刘某出差的机会和小美幽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某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越来越看不惯刘某,想要独霸小美,甚至想和小美结婚。基于这种心理,陈某萌生了谋害刘某的想法。
经过一番考量,他决定制造\"毒蛇伤人\"的意外事件。陈某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了蛇毒、针筒等作案工具,还买了两颗蛇牙。
事发前几天,陈某先以老同学的名义邀请小美夫妻吃饭,表现得非常热情,席间又与刘某喝了几杯,获得了刘某的好感。
案发当天,陈某以野营为借口邀请刘某来到公园,在吃饭中将刘某灌醉,然后注射了蛇毒,再用蛇牙伪造了咬伤的痕迹。确认刘某死亡后,陈某在现场留下事先准备好的情书和戒指,从小路离开了公园。
陈某说,那对戒指本来是他给自己和小美做的,制定计划时,临时起意,就顺手拿来用了。他本想用情书和戒指麻痹警方,将案件引向\"情杀\"的方向,却没想到这些物品反而成为了暴露他罪行的关键证据。
六、科学鉴定的突破
尽管陈某已经认罪,但案件的证据链仍然存在一个关键缺口:如何证明陈某注射的蛇毒确实足以致人死亡?
\"当时的技术难点在于,蛇毒进入人体后会与人体发生反应并被机体代谢分解,致使无法检测死者体内蛇毒含量。究竟如何检测死者体内毒素含量,嫌疑人注射的毒素含量是否能够致人死亡,一度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法医董卫东回忆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卫东上网搜索蛇毒研究所,并多次前往福州与负责相关研究的教授进行交流。在上级公安机关和相关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开设了研究检测蛇毒的专题课程。
董卫东与科研人员进行了反复论证、检验,最终耗时一年半得出了有效论据,证明陈某注射的蛇毒剂量足以导致刘某死亡。这一成果促成了国内首例蛇毒检验方法应用于庭审判决,填补了相关领域物证鉴定技术的空白。
七、正义的审判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陈某最终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2018年12月20日,蕉城区人民法院对此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在法庭上,陈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当庭认罪,不上诉。
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起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更是中国首例将蛇毒鉴定引入司法审判程序的案件。它的侦破过程展示了中国刑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警察的专业素养。
杨春在这起案件中的坚持和敏锐洞察力起到了关键作用。正如宁德市公安局蕉城分局局长黄经禄所说:\"正是杨春的细致、敏锐与坚持,让这起预谋杀人案真相大白。\"
这起案件也给所有民警上了深刻的一课。\"要是按照意外中毒结案,就成了错案。\"蕉城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詹益冬表示。杨春对现场细致入微勘查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传承,现在队员们出去办案都要向自己和队友问无数个为什么,在不断发问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