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着沙粒打在衣服上,发出细碎的响声。陈浩低头看了眼脚下的地面,原本还算结实的土路突然变得松软,草根交错的地方泛着微弱的光。
他停下脚步,差点撞上前面的苏珊。
“怎么了?”苏珊回头。
“你看看那边。”陈浩指了指脚边。
一丛低矮的植物贴地生长,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蓝绿色光芒,像是被人偷偷接了小灯泡。风吹过时,那光还轻轻晃动。
娜娜立刻走到旁边,眼睛亮了一下:“正在扫描光源类型。”
卡尔也蹲了下来,伸手想碰又收回去:“不是辐射,也不是电路漏电。这颜色……像是生物发光。”
“活的?”陈浩瞪大眼,“植物还会自己点灯?”
“某些深海生物就能。”卡尔说,“但在陆地上见到这种现象,还是第一次。”
娜娜的声音响起:“光谱分析完成,波长属于可见光范围,无害。初步判断为微生物共生型代谢发光反应。”
“说人话。”陈浩皱眉。
“它呼吸的时候,顺便发个光。”卡尔笑了,“就像我们呼出二氧化碳,它呼出的是光。”
苏珊皱着眉绕了一圈:“别碰太多,万一有刺激性分泌物呢。”
陈浩却不听,小心翼翼伸出手指,在一片叶子上方悬停两秒。那叶片微微颤动,光芒忽然变亮了些。
“嘿!”他缩回手,“它认生!”
“也可能是在驱赶昆虫。”卡尔站起身,“或者吸引传粉者。在这种环境下,能进化出发光机制,说明这里的生态链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意思是——”陈浩咧嘴,“后面可能有会飞的小怪兽?”
“也可能是老鼠。”苏珊冷冷地说,“带着荧光尾巴的那种。”
“那也不错啊。”陈浩嘿嘿笑,“晚上抓一只当手电筒。”
他们继续往前走,脚下的土地越来越湿,空气中多了股淡淡的泥土味。两侧的枯草渐渐被一种矮小的藤蔓取代,那些藤蔓缠在一起,每一段关节都发出微弱的光,连成一片像地上的星河。
娜娜一边走一边记录数据,屏幕上的曲线不停跳动。
“湿度上升到百分之八十二,地表温度稳定在十六度。”她说,“空气含氧量略高于基地周边。”
“难怪感觉喘气轻松了点。”陈浩深吸一口,“不像之前,走两步就得歇,像老了二十岁。”
“你才三十出头。”苏珊说,“就这体能?”
“我这是节能模式。”陈浩辩解,“省着点用,活得久。”
前方的地势开始变化。原本平坦的谷底突然隆起几根石柱,灰白色的表面布满螺旋纹路,像是有人拿巨笔一圈圈画上去的。再往前,石柱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立在雾气中,远远看去像一片竖起来的骨头林。
“地图上没这玩意儿。”陈浩盯着娜娜手中的终端。
“原始地形图未覆盖该区域。”娜娜回答,“正在重建三维模型。”
卡尔抬头看了看:“这些石头不是自然风化的产物。螺旋纹太规则了,而且走向一致。”
“地震挤出来的?”陈浩问。
“可能性低。”娜娜调出激光测距结果,“石柱平均高度十二米,直径从一点五米到四米不等,内部结构致密,成分以硅酸盐为主,掺杂少量金属氧化物。”
“听着像人造材料。”苏珊摸了摸最近的一根石柱,“但表面没有切割痕迹,也没有接缝。”
“更像是……长出来的。”卡尔低声说。
一阵风吹过石林,带起细微的嗡鸣,声音忽高忽低,像是有人在远处吹口哨。
“听得我脑仁疼。”陈浩捂耳朵,“能不能绕过去?”
娜娜已经完成了建模:“东侧有一条狭窄通道,宽度约一点八米,可通过。其余方向均被封闭。”
“动物能过去吗?”苏珊问。
“有足迹。”卡尔指着地面,“大小接近狐狸,但步距更宽,应该是常走这条路。”
“那我们也走。”陈浩拍拍背包,“反正来都来了,总不能看见大门就回家吧。”
苏珊走在最前面,一手扶着岩壁,一手握紧工具钳。石柱之间的通道弯曲狭窄,阳光照不进来,全靠藤蔓的微光照明。陈浩跟在后面,时不时回头确认其他人还在。
“我说,咱要是迷路了怎么办?”他小声问。
“不会。”娜娜说,“我在做路径标记,每隔十米留下一个信号点。”
“那你可别断电。”陈浩嘀咕,“不然咱们就成了石头阵里的烤串。”
终于走出石林,眼前豁然开朗。
一道巨大的峡谷横在面前,深不见底,两岸岩壁垂直而下,表面呈现出红、紫、金三种颜色交叠的条纹,像是谁把颜料桶打翻后又强行抹平。风从谷底往上吹,经过岩层缝隙时发出持续的低频震动,整片空间都在微微共振。
陈浩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他往前走了几步,站在崖边往下看,什么都看不见,只有一片暗色的虚空。
“这 depth 多少?”他顿了一下,改口,“我是说,有多深?”
“激光探测受限。”娜娜说,“最大有效距离三百米,目前未触到底部。”
“那就是掉下去也听不到‘咚’那一声。”陈浩干笑。
卡尔已经打开记录仪,一边拍照一边记笔记:“岩层含有铁、锰、铜的氧化物,不同矿物质沉积形成了色彩分层。这种地质结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纬度。”
“什么意思?”苏珊问。
“意思是。”卡尔抬头,“这里的地貌形成过程不符合常规地质规律。要么是极端气候长期作用的结果,要么……就是人为干预过的。”
“谁干的?”陈浩环顾四周,“外星人装修队?”
没人接话。
风更大了,吹得衣服贴在身上。峡谷中的嗡鸣声越来越清晰,节奏竟然有点像心跳。
娜娜突然说:“检测到低频声波,频率在十八赫兹左右,接近人类听觉下限。长时间暴露可能引起轻微眩晕或不安感。”
“怪不得我觉得头皮发麻。”陈浩揉了揉太阳穴,“还以为是我饿的。”
苏珊检查了背包里的补给:“水还有三分之二,食物够撑到返程前。如果要继续前进,建议先找落脚点。”
“南侧有缓坡。”娜娜指向右边,“坡度约三十五度,可通行。”
卡尔合上笔记本:“我想下去看看岩层断面。如果能采集样本,或许能弄清这里是怎么形成的。”
“你是科学家,你说啥是啥。”陈浩耸肩,“但我得提醒你们,我现在站的地方已经够吓人了,再往下,别指望我背你上来。”
“你体力不行我们知道。”苏珊说,“所以你走在中间,别乱跑。”
队伍重新整备,沿着南侧缓坡慢慢下行。岩石表面粗糙,踩上去不容易打滑。越往下,风声越强,那种低频震动几乎成了背景音。
陈浩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你们说,这地方有没有可能以前是个实验室?后来炸了,地壳变形,把这些东西顶上来了?”
“可能性存在。”娜娜说,“但缺乏证据支持。”
“我就随口一猜。”陈浩嘿嘿笑,“万一真是呢?咱们说不定能捡到半本实验日志,上面写着‘警告:不要唤醒沉睡者’。”
“那你最好闭嘴。”苏珊回头,“别真把什么东西喊醒了。”
“我这是活跃气氛。”陈浩辩解,“团队士气很重要,你看卡尔都笑了。”
卡尔确实嘴角动了一下:“他说得有点道理。这种地方,确实不太像纯粹的自然产物。”
“所以?”陈浩眼睛亮了,“真有人设计过?”
“不知道。”卡尔望着岩壁,“但如果是,那他们的技术远超我们理解。”
坡道逐渐变窄,前方出现一块突出的平台,刚好能容纳四人站立。平台边缘有一道裂缝,深不见底,风吹进来带着一股奇怪的味道,像是烧过的石头混着青苔。
陈浩蹲在裂缝边,探头看了一眼,立马缩回来:“我不行了,有点晕。”
“别靠太近。”苏珊拉他一把。
娜娜正对着岩壁扫描,屏幕突然跳出一行提示。
她轻声说:“发现异常热源信号,位于地下约四十米处,温度比周围高出六点三摄氏度。”
“活着的东西?”陈浩猛地抬头。
“不确定。”娜娜回答,“信号微弱,可能是地下水流动导致的温差。”
“也可能是一只大号暖宝宝。”陈浩干笑。
卡尔却皱起眉:“如果是稳定的热源,说明下面有持续的能量释放。这种地方,不该只有石头和风。”
苏珊看向陈浩:“你还记得你说过的话吗?”
“哪句?”
“你说这地方不像被遗弃的,倒像是被人精心设计过的。”
陈浩挠头:“我随口说的。”
“但现在看来。”苏珊盯着裂缝,“你可能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