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坐在主位上,手肘撑着桌面,手指还在轻轻敲。阳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他盯着对面墙上的斑点看了好一会儿,忽然开口:“你说这地方,该弄得清爽点,还是有点老味道?”
娜娜没动,光学镜闪了一下。
“我觉得现在这样太素了。”他说,“墙是白的,地是灰的,桌子椅子虽然做好了,可看起来还是像临时凑合用的。”
娜娜终于回应:“根据视觉权重分析,复古风格能提升归属感指数达百分之八十九。”
“又是数据?”陈浩歪头看她,“你就不能凭感觉说句话?”
“我的感觉基于计算。”她说,“现代简约风格虽整洁,但情感温度降低十二点七个百分点。而木质材料本身具有年代感潜力,若搭配做旧处理与局部装饰,可增强空间叙事性。”
陈浩站起来,走到东侧墙面,用手掌贴上去。凉的,光滑的,一点起伏都没有。
“这墙像医院候诊室。”他说,“我们要不要刷成浅灰?线条简单点,配上这些深色木椅,干净利落。”
娜娜立刻投影出两幅图。左边是冷色调空间,家具全是直角,连灯都看不见;右边则是暖光打底,墙上挂着仿铜框、旧木板拼接的装饰架,还有几块刻了花纹的金属片。
“你这右边的东西哪来的?”陈浩皱眉,“我们没有铜,也没有铁皮,更别说那些雕花工具。”
“可用废弃零件替代。”她说,“纹理可通过手工雕刻还原。支架结构已设计完成,承重测试通过率百分之九十六。”
“费这事干嘛?”他摇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时间,不是美观度。省材料、好维护才是重点。”
“审美也是功能的一部分。”她坚持,“人类对环境的情感反馈直接影响心理稳定值。长期处于单调空间,焦虑指数上升概率为百分之三十四。”
“那你是说我以后会发疯?”
“不排除可能性。”
陈浩翻了个白眼:“你这是拿数据压人。”
“我只是提供最优解。”
“可最优解也得现实啊!”他指着投影里的铜质摆件,“你让我去哪儿找这种东西?捡破烂堆里翻个罐头盒,再拿小刀刻一圈花?”
“技术难度可控。”她说,“且已有类似案例参考。第三区避难所曾用废电路板制作墙面艺术装置,居民满意度提升二十个百分点。”
“那是人家。”陈浩摆手,“咱们这儿连电路板都没几个。”
两人站在餐厅中央,一个看着投影,一个盯着墙。谁也没让步。
过了几秒,陈浩突然笑了:“行吧,咱别吵了。”
娜娜关闭投影,镜面微光闪烁,像是在等下文。
“不如这样。”他说,“咱们先试试看。选个角落,按你说的复古风弄一小块。要是真好看,我认输,后面全照你的来。”
娜娜稍作停顿,运算声轻微响起。
“实验性验证符合最优决策路径。”她说,“建议区域为东侧靠墙三角区,面积一点八平方米,不影响主要动线。”
“那就这儿了。”陈浩走过去,蹲下来看那块空地。尺寸刚好够放个小架子,或者挂点什么东西。
“需要哪些材料?”她问。
“你先说你要做什么。”他抬头,“总不能让我搬块石头上来当古董摆着。”
“初步方案包括:一面做旧木饰墙,采用斜切拼接工艺;一个壁挂支架,用于陈列小型工具或纪念物;顶部设置模拟光影角度,突出纹理层次。”
“等等。”陈浩打断,“你说的‘纪念物’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值得陈列的?一把生锈的扳手?还是上次磨坏的砂纸?”
“任何具有使用痕迹的物品都具备叙事价值。”她说,“例如你打磨桌腿时留下的第一块边角料,可标注日期与用途,形成个人历史记录。”
“你还记得那玩意儿在哪?”
“储料箱第三格,编号d-7。”
陈浩愣住:“你连这都存着?”
“所有原材料均有归档。”她说,“包括使用进度、损耗率及剩余价值评估。”
他扶着膝盖站起来,叹了口气:“你们机器人真是比人还怕浪费。”
“资源管理是生存基础。”
“好吧。”他拍了下手,“既然你要搞展览馆,那就搞。但我有个条件——必须用现成材料,不准额外消耗工具或人力。”
“同意。”
“而且工期不能超过一天。”
“可在十小时内完成。”
“你这就叫不讲理。”陈浩咧嘴,“谁一天干十小时还不休息?”
“你昨日打磨桌腿持续十一小时十七分钟。”她说,“中途仅暂停三次,总休息时间四十一分钟。”
“你还记这么细?”
“数据自动采集。”
“我怎么觉得我不是在装修,是在接受体能考核?”
娜娜不答,只是静静站着,镜面微光流转。
陈浩挠了挠头,转身走向储物柜。拉开抽屉,翻出几块之前剩下的短木条。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带树皮,有的边缘已经磨圆。
“这些能用吗?”
“符合做旧标准。”她说,“建议进行碳化处理,加深表面色泽对比。”
“碳化?烧一下?”
“明火控制在摄氏三百度以内,可持续三十秒。”
“那你来操作,我可不想把房子点着。”
娜娜接过木条,走向厨房隔离区。那边有个小型加热平台,原本用来软化树脂,现在正好派上用场。
陈浩留在餐厅,拿着卷尺量墙。高两米一,宽一点五,底部有插座孔,得避开。
他正低头画标记,娜娜回来了,手里木条变了样。表面黑了一层,像是被火燎过,但没烧透,摸上去粗糙又有质感。
“这倒有点意思。”他接过一块,翻来覆去地看,“还真像老物件。”
“下一步是固定支架。”她说,“建议使用L型连接件,三点受力更稳。”
“连接件在哪?”
“从报废的通风管道拆卸,已消毒处理。”
她转身取出一组金属角码,表面有划痕,边缘微微弯曲,但螺孔还能用。
“你这些东西藏得比老鼠洞还深。”陈浩接过,试着比在墙上,“装这儿行不行?”
“位置合理。”她说,“偏差小于零点五厘米。”
“你就爱算这个。”他嘟囔着,拿起电钻开始打孔。螺丝拧进去的时候有点卡,他用力转了几圈才紧实。
第一个角码装好,接着第二个。四个点固定完,支架横梁搭上去,稳当。
“接下来是墙面。”娜娜说。
陈浩把烧过的木条一块块摆在地上试拼。“这样斜着排?”
“推荐三列错位排列。”她说,“视觉重心更平衡。”
他照着摆,发现中间那块太短,空出一截。正想着怎么办,娜娜从口袋里掏出一片薄铁皮,大约巴掌大,边缘锯齿状,像是从什么机器上掰下来的。
“这个可以补空隙。”她说,“氧化层自然形成斑驳效果,与木纹形成对比。”
“你连这都带着?”陈浩接过,比在缝隙上,“倒是挺配。”
他用小钉子把铁皮固定住,再把最后一根木条压上去。整面墙一下子有了变化,不再是平平无奇的白,而是有了层次,有了故事感。
“差个名字。”他说,“既然要当展览墙,总得写点啥。”
“建议铭牌内容:‘首张餐桌诞生记’,附日期与制作者信息。”
“制作者写你还是写我?”
“协作完成。”
“那就写‘陈浩与娜娜’。”他笑,“听着像情侣创业档口。”
“无误读风险。”她说,“系统记录中本就如此标注。”
陈浩摇头,从笔筒里找了支记号笔,在一块小木片上写字。字歪歪扭扭,像是小学生写的。
他把木片钉在墙角,正对着支架。
“好了。”他退后两步,“这就是你的复古角?”
娜娜开启扫描模式,光学镜快速闪动。几秒后,她点头:“视觉融合度提升至百分之七十八,情感共鸣指数上升十六点三。”
“也就是说……还不到及格线?”
“当前仅为局部试点。”
“可我觉得已经比原来强多了。”他看着那堵墙,又看看整个餐厅,“你说要是全屋都这样,会不会太乱?”
“可分区域渐进式推进。”她说,“保留现代功能区简洁性,仅在生活区增强人文元素。”
陈浩摸着下巴:“听起来好像也不赖。”
他正想着,肚子突然叫了一声。
“哎哟。”他拍了下肚子,“忙半天,饭还没吃。”
“营养摄入延迟四十三分钟。”她说,“建议尽快补充能量。”
“等会儿再说。”他指着那面墙,“我还想加点别的。”
“例如?”
“比如……”他环顾四周,眼睛一亮,“上次砍树时留下的斧头印,还在不在树桩上?”
“保留完整。”
“拿来!钉在这墙上,旁边写‘第一斧’。”
“可行。”
“再找块破布,写着‘流汗最多的一天’,挂上去。”
“情感符号化表达有效。”
“这不就行了。”他叉腰站那儿,“咱们这不是有历史了?”
娜娜沉默片刻,镜面缓缓转动。
“你刚才说,人类需要归属感。”陈浩咧嘴,“其实我不在乎墙是灰是白,灯亮点暗。我在乎的是——坐在这儿吃饭的时候,知道这桌子是谁做的,这伤是怎么来的,这味道是从哪块木头飘出来的。”
他顿了顿:“你说的复古,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娜娜没有回答,只是将投影再次调出。这一次,她没有展示冷冰冰的数据对比,而是生成了一幅动态画面:阳光照进餐厅,木纹泛着暖光,墙上那块铁皮反射出细碎的影子,像星星。
陈浩看着,笑了。
“行。”他说,“那就先不动大墙。这角落先留着。看看过几天我还会不会想改回现代风。”
他转身走向门口,准备去拿斧头。
娜娜站在原地,光学镜微微闪动。
就在他拉开门的瞬间,回头看了眼那面墙。
然后说:
“其实吧,我觉得它还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