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落地的响动让陈浩回过神来。他低头一看,工具箱翻在地,几个套筒滚到了脚边。刚才光顾着找那张废料堆捡来的钢板记录,手一挥就把箱子带倒了。
“哎哟我的老腰。”他弯下身去捡,胖乎乎的手臂卡在桌沿,憋得脸发红才把最后一个扳手套筒捞回来,“这破桌子比我还胖一圈。”
娜娜站在终端前,没说话,只是轻轻抬手,调出工坊照明系统的能耗曲线。灯光微微亮了些。
“你看,这才刚喘口气,我又开始折腾了。”陈浩坐回椅子上,拍了拍脑门,“风车修好了,电也来了,我本该躺平三天,结果脑子一热又要搞犁具。”
“你的情绪波动频率高于系统自检周期。”娜娜说,“建议做一次静坐调节。”
“别整这些虚的,我现在只想知道——那块钢板,能不能做个像样的小犁出来?”
他把皱巴巴的纸摊开,压在半空悬着的一杯凉水上。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几组数字:长一百二十厘米,宽三十五,厚度八毫米。右下角还画了个看不出是牛还是拖拉机的东西。
娜娜伸手接过纸,指尖扫过表面,内置扫描仪瞬间完成材质分析与结构可行性评估。空中随即浮现出一组三维模型,三种不同形状的犁铧并列旋转,旁边标注着受力模拟数据。
“现有钢板可切割为两个试验型犁铧。”她说,“若采用斜刃弧面设计,切入角设定为四十度,配合曲率导土板,在黏壤土中耕作深度可达十八至二十二厘米,较木犁提升约百分之三十七。”
“阻力呢?”陈浩凑近屏幕,手指戳了戳其中一个模型的底部,“老王头那头牛都快退休了,再大的劲它也拉不动。”
“优化后牵引阻力预计降低百分之十五。”她点了一下中间那个模型,线条立刻变得更流畅,“关键在于减少土壤堆积,避免反复摩擦。”
“好家伙,这不是犁,这是给土地做SpA。”陈浩咧嘴一笑,抓起笔就在纸上画起来。线条歪歪扭扭,像个醉汉写的签名,但他自己看得津津有味。
“你看啊,咱先做个简单的金属犁,验证效果。”他一边画一边说,“等成功了,下一步加个齿轮箱,接个小电机,用风车上发的电驱动——以后耕地都不用牛了,让它坐在树荫底下吃草。”
“电动助力犁概念成立。”娜娜调出动力匹配计算模块,“以当前发电机剩余功率估算,可持续支持两台小型驱动装置运行,每日作业面积可达三点五亩。”
“三点五亩?听着还没我家客厅大。”陈浩摇头,“不过开头嘛,总得一步步来。咱不求一步登天,只求别被地里的石头崩断犁头就行。”
“传统木犁平均寿命为四十二个工作日。”娜娜补充,“主要断裂位置位于犁颈连接处,原因为应力集中且无缓冲结构。”
“那就给它加个‘膝盖’!”陈浩猛地一拍桌子,水杯震了一下,杯底残留的水印晃出个半圆,“中间加个活动关节,遇到硬东西能弹一下,跟人踢到石头缩腿一个道理!”
“仿生避障结构可行。”娜娜快速生成新方案,“参考人类膝关节屈伸机制,加入弹簧缓冲组件,可吸收百分之六十三的冲击能量。”
“太复杂了反而不好造。”陈浩摆手,“咱现在连焊机都经常打不起火,搞那么高级干啥?就做个能拐弯的铁片,碰上石头自己翘一下就行。”
娜娜稍作调整,新的简化模型浮现出来:主体仍是整体式钢架,但在犁铧根部设置了一个预裂槽,形成弱化区,当阻力超过阈值时会轻微上扬,实现被动抬升。
“这个好!”陈浩指着模型点头,“便宜、结实、坏不了。就算真断了,拿焊枪一烧还能接着用。”
“需注意重复焊接会导致材料疲劳。”娜娜提醒,“建议每次维修后进行简易退火处理。”
“退火?咱又没有炉子。”
“可用焊枪局部加热后缓慢冷却,模拟简易热处理流程。”
“行,那就当给犁具泡温泉。”他嘿嘿一笑,“忙活半天,总算有点眉目了。你说咱们这算不算从电工跨界到农机研发了?”
“你的职业分类未录入任何官方系统。”
“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陈浩靠在椅背上,伸了个懒腰,骨头咔咔作响,“不过没关系,没编制就不交社保,省心。”
娜娜没有回应,而是将最终设计方案拆解为工序清单:材料预处理 → 切割规划 → 结构模拟 → 组件装配指引。每一步都附带操作要点和风险提示。
“下一步是确认实际加工条件。”她说,“包括切割工具状态、夹具稳定性及安全防护措施。”
“等等。”陈浩突然坐直,“咱是不是太着急了?万一这犁做出来根本推不动怎么办?”
“可在小范围内进行试耕测试。”娜娜调出基地东侧荒地的地图,“该区域土壤松散度适中,适合初期验证。”
“可咱得先有个能拿出去的东西啊。”他挠头,“不然扛块铁板过去,人家以为我要搭窝棚。”
“制作缩小比例模型即可。”娜娜投影出一个三十厘米长的微型犁具结构图,“使用边角料加工,成本低,周期短,便于快速迭代。”
“妙啊!”陈浩眼睛一亮,“先做个玩具版试试水。要是连这点小玩意儿都搞不定,还谈什么电动助力犁。”
他拿起笔,在图纸空白处写下几个字:**第一代电动助力犁——原型机计划启动**。写完还特意吹了口气,好像那是什么重要文件。
“你现在就开始准备?”娜娜问。
“当然。”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打开储物柜,翻出几块废弃的金属条和一把生锈的钢尺,“虽然比不上正经机床,但咱好歹有手有工具。大不了慢点,总比不动强。”
“加工精度误差可能影响测试结果。”
“误差怕啥,咱又不是造航天飞机。”陈浩拿着钢尺比划,“只要它能入土、能翻土、不立马散架,就算成功。剩下的问题,留给下一代解决。”
娜娜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终端界面自动切换至项目管理视图,新建文件夹命名为:“农业器械改进 - 阶段一”。
“已建立档案。”她说,“是否添加优先级标签?”
“标个‘比吃饭重要’就行了。”陈浩回头看了眼,“毕竟吃饱了也不想干别的,还不如琢磨怎么让牛轻松点。”
“人类动机逻辑无法完全解析。”娜娜低声说道,但还是在备注栏输入了那句话。
工坊里安静下来,只有终端风扇轻微转动的声音。陈浩趴在桌上,对照屏幕上的模型,用铅笔在一块薄铁片上描轮廓。他的动作很慢,时不时停下来眯眼看一眼数据,再歪头瞅瞅实物。
“你说这角度真得卡死在四十度吗?”他忽然抬头,“不能三十九或者四十一?差一度能有多大区别?”
“在理想条件下,每偏离一度,翻耕效率下降百分之一到一点二。”娜娜回答,“同时阻力增加零点七个百分点。”
“这么精确?”他咂舌,“你们机器人真是连呼吸都要算耗氧量。”
“我只是提供参考值。”娜娜平静地说,“决策仍由你做出。”
“行吧。”他叹了口气,重新拿正尺子,“那咱就按标准来,反正也不差这一会儿。”
他小心翼翼地沿着线划下去,金属表面留下一道浅浅的刻痕。刚划到一半,笔尖一滑,在铁片上拉出一条歪扭的痕迹。
“哎哟!”他甩了甩手,“这破笔比我还不稳。”
“需要协助吗?”
“不用不用。”他摆手,“这点活还得我自己来。你帮我看着数据就行,别让我跑偏。”
娜娜点头,继续监控参数匹配度。屏幕上,那个微型犁具的模型缓缓旋转,线条清晰,结构完整。
陈浩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始描线。这一次他放得更慢,几乎是一毫米一毫米地推进。
“咱这不叫制造。”他嘟囔着,“这叫修行。”
外面风车叶片投下的影子慢慢移过窗框,照进工坊一角。桌面上,那张写着“第一代电动助力犁”的图纸静静躺着,边缘已被手指磨得起毛。
娜娜轻声开口:“材料预处理建议先行。”
陈浩抬起头,笔尖停在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