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撞上石脊的瞬间,陈浩整个人往前一扑,膝盖磕在木板边缘,疼得他倒吸一口凉气。他顾不上揉腿,手已经伸向防水储物舱的搭扣,手指用力一扳,咔哒一声弹开盖子。
“还在!”他松了口气,伸手摸出那几只密封盒。六份样本整整齐齐码在里面,荧光藤蔓的幽蓝光芒透过容器壁微微闪烁,像是在回应他的触碰。
娜娜站在木筏尾部,手臂轻抬,掌心射出一道细光扫过舱体结构。“框架轻微变形,未影响密封性能。”她顿了顿,“你的膝关节承受冲击约三百牛顿,建议局部冷敷。”
“冷敷个鬼,这地方连冰箱都没有。”陈浩撑着木板站起来,活动了下腿,“再说这点疼算什么?我上次蹲厕所太久,站起来那才叫天旋地转。”
娜娜没接话,只是轻轻跃上浅滩,金属脚掌踩进泥里半寸,稳稳站定后回头看他。
陈浩咬牙把木筏往岸边拖,泥水漫过鞋面,湿漉漉地贴着袜子。他一边喘一边笑:“咱这趟回来的样子,跟捡破烂的似的,还是那种刚被城管追完的。”
“根据数据分析,你当前形象与‘拾荒者’相似度达72%。”娜娜平静道,“主要特征包括衣物沾泥、鞋底磨损、背包歪斜。”
“喂,你能不能别老拿数据压人?”他把木筏固定好,拍了拍舱盖,“好歹我也带回这么多宝贝,你就不能说句‘辛苦了’?”
“任务日志已记录你的全部操作流程。”她转身朝基地方向走,“包含三次正确使用撑杆、两次规避障碍、一次成功样本保护。”
“这算夸我还是算打卡?”
“这是事实陈述。”
陈浩翻了个白眼,拎起背包跟上去。走了几步,他忽然停下,抬头望着前方。
基地的轮廓在昏暗中渐渐清晰。几盏用回收电池供电的灯挂在主屋外墙上,光线不算亮,但足够让人看清门框上新刻的一道划痕——那是他们第一次成功点燃陶炉时留下的记号。墙角堆着晒干的藤条,窗台上摆着几个粗陶杯,里面盛着昨晚接的雨水。
“你说……咱们在这儿待了多久了?”他问。
“精确时间为六十七天十小时又三十九分钟。”娜娜回答,“自能源舱激活起算。”
“听起来像坐牢。”陈浩咧嘴一笑,“可我怎么觉得,比学校还像个家?”
娜娜看了他一眼,蓝光在瞳孔深处闪了闪,没说话。
两人走进基地大门,陈浩顺手把背包放在长桌上,发出一声闷响。桌面上摊着几张手绘地图,旁边是半截铅笔和一个空罐头。他绕到厨房区,打开自制的竹架柜,取出两个碗。
“今晚加餐。”他说,“我带回来的晶体碎片,可以磨成粉末混进汤里,补硅。”
“人体无需额外补充二氧化硅。”娜娜站在门口,“且该物质不可食用。”
“我知道。”他舀了一勺清水倒进锅里,“我就图个心理安慰。你看,别人喝的是鸡汤,咱喝的是‘地心精华汤’,听着就高级。”
娜娜走到工作台前,开始拆解采集样本的密封盒。“建议优先处理植物分泌物。”她说,“其抗菌特性可能用于伤口护理。”
“行,那你忙你的,我负责提升伙食档次。”陈浩哼着歌往灶台走,路过种植区时脚步一顿。
围栏有一处松动,两根木桩之间的藤绳耷拉下来,几株荧光草探头探脑地往外挤。“哎哟,这群小祖宗又要越狱?”他蹲下去重新绑绳子,“再跑出去,明天早上全成了地皮菜。”
“围栏维护周期为每十四天一次。”娜娜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上次检修距今已间隔十八天。”
“所以你是说我拖稿了?”他系紧结,拍拍手站起来,“没办法,最近太忙,又是划船又是躲石头,哪有时间当园丁。”
“我可以生成自动提醒列表。”
“别,你一列计划我就压力大。”他摆摆手,“让我保持一种‘随时会垮但还没垮’的松弛感。”
娜娜沉默片刻,忽然转向陶窑方向。“窑炉内壁出现纵向裂纹,长度十二厘米,深度三点七毫米。”她靠近查看,“继续使用可能导致热效率下降19%。”
陈浩凑过去看了一眼,皱眉:“这玩意儿不会突然炸了吧?”
“概率低于4.3%。”
“听着不高,可要是真炸了,咱俩就得改行当炭画模特。”
“建议采用黏土混合石英砂进行填补。”她调出投影界面,“材料配比为三比一,涂抹后需阴干六小时。”
“又是等。”他叹了口气,“咱们这儿最不缺的就是‘等’。等天亮、等风停、等水烧开……感觉我人生一大半时间都在等。”
“你等待期间的心率平均降低11%,说明处于放松状态。”
“那是我没得选。”他挠挠头,“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这些东西虽然破,可都是咱们一点点弄出来的。以前我连宿舍床底下都懒得收拾,现在居然能盯着一个窑炉操心它裂没裂缝。”
娜娜转头看他:“你已完成从被动生存到主动建设的认知转变。”
“翻译成人话呢?”
“你开始在乎这个地方了。”
陈浩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他走到屋外台阶上坐下,望着基地里那些歪歪扭扭却功能齐全的小建筑:晾衣架、雨水收集槽、工具棚……甚至连厕所门口都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严禁讲价”,也不知道是谁无聊刻的。
“其实吧,”他仰头看着岩顶透下的微光,“我以前总觉得,活着就得图个痛快,吃好睡好打游戏,别的都不重要。结果现在呢?天天啃野菜、修破墙、研究怎么让灯多亮五分钟,反而觉得……挺充实。”
“这种状态符合‘目标驱动型满足感’模型。”娜娜在他旁边站定,“当个体持续完成可量化任务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
“你就不能说‘你变靠谱了’吗?非得整这些术语。”
“我说的是事实。”
“事实也得分场合。”他指着远处的工坊,“你看那间屋子,刚开始只是个遮雨棚,现在都能打出铁钉了。再看那边的菜地,第一茬全死了,第二茬长得歪七扭八,第三茬总算能吃了。咱们是不是……一点点在变强?”
娜娜抬起手,掌心投出一幅全息图像:模块化居住单元设计图、水源净化路径、工具分类存储方案、光照优化布局……
“这是基于现有资源推演的六个月发展路径。”她说,“若按此执行,基地可实现能源自循环、食物供给稳定、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陈浩盯着那幅图看了好久,忽然伸手戳了戳投影里的“居住区扩建”部分。“这‘分阶段扩展单元’,是不是就是我嘴里说的‘建个大房子’?”
“是。”
“那‘轮作制+光照优化’,是不是等于‘种好多菜’?”
“是。”
他哈哈大笑:“你还真把我那些梦话当真了?”
“所有表达皆为信息源。”她收起投影,“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可执行性。”
“所以你是把我脑子里的气球,一个个吹成了能飞的风筝?”
“比喻理解偏差较大,但我接受这个说法。”
陈浩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那接下来呢?是不是还得搞个健身房?让我减减肥?”
“你体脂率仍高于标准值。”
“就知道你要提这个!”
“这是客观事实。”
“行行行,等我把新房子建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你装个闭嘴开关。”他笑着往屋里走,“不过……你说的这些,真能做成?”
娜娜跟在他身后,声音平稳:“只要你不中途放弃。”
“我?”他回头瞪眼,“我什么时候放弃过了?上次塌方我都没跑,现在这点事还能撂挑子?”
“你曾因早餐缺少调味料抱怨长达四十三分钟。”
“那不一样!人可以穷,但不能吃得没滋没味!”
“逻辑矛盾:你上周连续五天食用无调料炖菜。”
“那是特殊情况!”
“记录显示,你说过‘这汤淡得像我的人生’。”
“……你存心拆我台是不是?”
娜娜眼中的蓝光轻轻一闪。
陈浩摇摇头,走进主屋,一屁股坐在桌边的矮凳上。他拿起那个小本子,翻开最后一页,空白着。
他盯着纸面看了一会儿,没动笔。
娜娜站在桌对面,掌心再次浮现出那幅未来规划图。线条清晰,分区明确,每一个模块都标注着时间节点和所需材料。
陈浩抬起头,咧嘴一笑:“你说,咱们要是把这些都建成了,以后会不会有人来参观?门票收一颗电池怎么样?”
“目前无人类访客记录。”
“那就当广告词嘛。”他撑着桌子站起来,“‘欢迎来到地下文明一号基地,这里有不用电的灯、自己会发光的菜、以及一位永远记得你糗事的机器人导游’。”
娜娜静静地看着他。
陈浩走到门口,望向外面渐暗的光线。风吹过晾衣绳,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他忽然说:“下次探索,我想试试往南边走。”
娜娜调出地图:“该区域地质结构不稳定,塌陷风险较高。”
“可地图上标了个问号。”他指着投影角落,“你肯定也看到了——那里可能有更大的空间。”
“风险系数超出安全阈值。”
“可咱们来这儿,不就是为了发现点什么?”他转过身,眼睛亮着,“你说的那些计划,总得有更多的资源才能实现吧?光靠这几块破石头和几根烂藤条,咱建到猴年马月?”
娜娜沉默了几秒。
蓝光在她眼中缓缓流转。
她开口时,声音依旧平稳,却少了些机械感。
“如果要去,”她说,“至少得换双新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