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商队归来的那日,江南码头挤满了人。当载着西洋钟表、织布机与天文仪的漕船缓缓靠岸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英台与胤禛站在码头最高处,看着商队首领捧着一卷西洋地图快步走来,地图上用红笔标注着沿途经过的二十余个国家,每个国家旁都写着当地物产与通商约定。
“福晋、四爷,咱们不仅把大清的丝绸、瓷器卖到了西洋,还跟他们定下了三年一换商队的约定!”首领激动地指着地图上的“法兰西”字样,“他们的国王说,从没见过这么精美的丝绸,还要派使臣来京城,亲自向皇上表达通商的诚意!”
英台接过地图,指尖抚过那些陌生的国名,忽然想起初到这个时空时,她曾对着大清舆图茫然无措,如今却能与胤禛一起,将大清的商路铺向更远的地方。胤禛握住她的手,目光落在人群中——胤禟正指挥着商户搬运西洋货物,胤禵在码头巡查防务,弘历与阿尔泰、噶勒丹围着天文仪,凑在一起研究如何观测星象,一派欣欣向荣。
“明年使臣来京,咱们便在京城举办‘万国通商博览会’,让各地商户都来展示物产,让百姓们看看天下的新奇玩意儿。”胤禛轻声说,眼中满是憧憬。英台点头,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归属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笑脸,都成了她不愿离开的理由,成了比任何时空都坚固的“家”。
入冬后,康熙的身体渐渐不如往日,却仍坚持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一日,他将胤禛与英台召到身边,递过一本泛黄的册子,上面记录着他在位六十余年的吏治、民生与边疆治理心得。“朕老了,往后这大清的担子,就要交给你们了。”康熙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坚定,“你们要记住,江山不是用来掌控的,是用来守护的;百姓不是用来统治的,是用来疼惜的。只要守住这份初心,大清的盛世就能传下去。”
胤禛接过册子,指尖触到纸页上康熙的批注,眼眶微微泛红:“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守住江山,护好百姓。”英台也躬身行礼:“儿臣会与四爷一起,延续通商、安定民生,让大清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康熙看着二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抬手摸了摸英台腰间的玉佩,玉佩此刻泛着淡淡的柔光,像是在回应这份嘱托。“这玉佩陪了你这么久,如今它安稳了,你也安稳了,这便是最好的结局。”
转年开春,“万国通商博览会”在京城如期举办。会场分为“大清馆”“西洋馆”“南洋馆”与“漠北馆”,每个馆内都摆满了当地特色物产——大清馆的云锦、景德镇瓷器,西洋馆的玻璃器皿、机械钟表,南洋馆的香料、珍珠,漠北馆的狐裘、奶制品,吸引了无数百姓前来参观。
弘历带着几位皇族子弟在会场内穿梭,一会儿给百姓讲解西洋钟表的原理,一会儿帮漠北商户推销皮毛,忙得不亦乐乎。英台看着儿子的身影,又看了看身旁与西洋使臣交谈的胤禛,忽然觉得,所谓“盛世”,从来不是帝王的功绩,而是百姓能安居乐业,是亲人能相守相伴,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能同心同行。
博览会结束后,康熙下旨,将《万国通商章程》刻在石碑上,立于午门外,供百姓阅览。石碑落成那日,英台与胤禛带着弘历、阿尔泰、噶勒丹一起前往祭拜。阳光洒在石碑上,“四海同心,天下共安”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弘历跪在石碑前,郑重地磕了三个头:“孙儿定当记住,大清的盛世,是靠几代人的坚守换来的,孙儿会守护好这份安稳,让商路通得更远,让百姓过得更好。”阿尔泰与噶勒丹也跟着磕头,齐声说:“我们会守住边疆,让漠北、巴林部永远与大清同心,不让任何人破坏这份太平!”
英台看着孩子们坚定的模样,又看了看身旁含笑的胤禛,腰间的玉佩忽然泛起温润的光,这一次,没有时空召唤的悸动,只有与这片土地深深的共鸣。她知道,自己早已不是跨越时空的过客,而是这盛世的一部分,是这山河的一部分,是这薪火相传的一部分。
虫洞的痕迹早已在时光长河中彻底消散,留下的只有“国泰民安”的盛景,与一段跨越七世时空的深情。从江南码头的欢呼到京城博览会的热闹,从康熙的嘱托到孩子们的承诺,英台与胤禛用一生的相守,将大清的盛世牢牢扎根在山河大地间,也将这份温暖的传奇,永远留在了历史的书页里,让后世之人,永远记得这段“跨越时空护盛世,同心相守定山河”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