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眠团队内部,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发生。
在经历了最初的将信将疑、外部刁难带来的焦虑,以及林眠那次关键的“问题引导”之后,这支队伍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种全新的工作节奏和思维模式开始渗透到每个人的行动中。
张桐小组放弃了追求完美预测模型的执念,转而采用林眠提示的“轻量级预测+快速反应”混合模型。结果,原本预计需要五天才能完成的核心算法重构和训练,仅用了两天半就达到了预期效果,甚至在模拟测试中,响应速度比原定目标还提升了15%。张桐看着屏幕上流畅运行的数据,一向没什么表情的脸上也露出了罕见的兴奋。他第一次发现,有时候“退一步”,反而能跳得更远。
老陈负责的边缘节点协同算法设计也进展神速。他将复杂的中心调度逻辑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本地规则,让每个边缘节点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智能”。这不仅大幅降低了中心节点的计算压力,还使得整个系统在面对局部故障时表现出惊人的韧性。老陈看着测试报告中远低于预期的错误率,忍不住感慨:“以前总想着怎么把控制权抓在手里,现在把权力下放,效果反而更好。”
小米的数据标签体系更是成为了项目中的亮点。她设计了一套灵活而直观的优先级映射规则,使得数据流能够根据自身价值“聪明地”选择路径和资源。当她向林眠和苏早演示这套体系如何动态优化数据流、减少拥堵时,连一向苛刻的苏早都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整个团队像一台刚刚完成精密调校的引擎,每个部件都在高效运转,协同无间。他们不再被动地等待指令或陷入无休止的讨论,而是主动思考、快速验证、及时调整。林眠则像那个掌控着核心参数的工程师,总是在关键节点,通过一个看似随意的问题或一个细微的观察角度调整,就将团队引向最高效的路径。
时间一天天过去。
当那些曾经故意卡流程、拖延协作的兄弟部门,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推进,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地等着看林眠团队因“特立独行”而进度滞后、最终不得不低头加班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情况似乎不太对劲。
基础设施部的人发现,林眠团队申请的测试资源使用率极高,但释放得也极其准时,从不拖泥带水,仿佛每一分钟都经过了精确计算。
市场部负责提供数据的人,被小米追着要更细粒度的数据,因为她的设计迭代速度远超预期,原有的数据维度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行政部更是收到了林眠团队新的、金额更大的加急采购申请——不是因为之前的没到,而是因为项目进度太快,下一阶段的验证需要提前启动!
更让他们瞠目结舌的是,在公司的项目周报会议上,林眠平静地汇报了“智慧城市”底层架构项目的进展:
“核心算法模块已完成重构与验证,性能提升15%,资源消耗降低20%。”
“边缘节点协同机制设计完成,系统鲁棒性通过初步测试。”
“数据智能调度体系搭建完毕,正在进行集成测试。”
“整体项目进度,较原计划提前了……三天。”
提前三天!
会议室内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几个原本等着看笑话的部门负责人,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精彩纷呈。有难以置信,有尴尬,更多的是被打脸的灼热感。他们部门负责的、与林眠团队有协作关系的子项目,有的才刚刚开始,有的甚至还在需求确认阶段!
赵总坐在主位上,脸上是掩饰不住的惊喜和得意。他用力清了清嗓子:“很好!林总监的团队,效率非常惊人!这说明什么?说明科学的工作方法、清晰的目标和高昂的士气,远比无效的加班更重要!大家都要向林总监团队学习!”
学习?学什么?学他们准时下班吗?几个部门负责人内心五味杂陈,却只能挤出僵硬的笑容附和。
王磊坐在林眠身后,看着那些曾经刁难他们的人此刻如同吞了苍蝇般的表情,心里别提多爽了。他偷偷在团队小群里发了一条消息:“爽!看到没?那些人的脸!”
老陈回复了一个咧嘴笑的表情。
小米发了个“转圈撒花”。
连张桐都罕见地回了个“( ̄▽ ̄)~*”。
效率,成了最有力的打脸工具。林眠团队没有抱怨,没有争吵,只是用实实在在的、远超常规的进度和成果,无声地宣告了他们的工作模式的有效性。那些试图用潜规则阻碍他们的人,反而因为自己的拖沓和低效,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
会议结束后,苏早走到林眠身边,低声说了一句:“干得漂亮。”语气里带着由衷的赞赏。
林眠微微点头,脸上依旧没什么波澜,仿佛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他用一半的时间,完成了近乎双倍质量的任务。这不仅挽回了被刁难耽误的进度,更是狠狠回击了所有质疑,为团队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这场效率打脸,如同一声清脆的钟鸣,在“卷王之王”的公司内部回荡。它告诉所有人,在这个地方,或许真的存在另一种可能——一种不需要燃烧自我,也能绽放光芒的可能。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林眠办公室里,那个看起来与工作格格不入的懒人沙发,以及他始终坚持的、那八小时看似“浪费”了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