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的帆布包塞得鼓鼓囊囊——里面有打印好的监测数据、贝壳项链、林夏笔记本的复印件,还有苏念塞给她的一盒彩色粉笔。老图蹲在旁边帮她理设备,粗糙的手指抚过防水箱上的“星尘精灵”贴纸:“小丫头,别攥着挂坠不放,一会儿讲的时候要笑。”
“我才没攥!”娜拉低头,却发现掌心全是汗,挂坠的银链缠在指头上。玛拉背着笔记本电脑凑过来,眼镜片上沾着粉笔灰:“我做了动画!把微生物变成小星星,它们会‘吃’塑料垃圾!”她戳了戳屏幕,一只卡通微生物正追着塑料瓶跑,“这样同学们肯定爱听。”
林深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杯热可可:“我给校长说了,让你们用阶梯教室。要是紧张,就看窗外的海。”他指了指远处的蓝光,“那是你们的‘观众’。”
阶梯教室坐满了穿校服的孩子,前排的课桌上摆着娜拉带来的贝壳标本。娜拉攥着粉笔走上讲台,指尖还在抖——台下几十双眼睛盯着她,像极了当年她第一次下潜时,盯着主脑残骸的眼神。
“大家好……”她的声音像蚊子叫,玛拉赶紧推了推她:“说‘我们是星尘守望者’!”
“对!”娜拉深吸一口气,“我们是星尘守望者,来自汤加海沟的‘小小科学家’!”屏幕上弹出热泉区的照片:发光的微生物群、缠着渔网的扩散器、老图举着剪刀的笑脸,“这是我们的‘战场’——马里亚纳海沟的热泉区,那里有我们的朋友:共生体的微生物。”
“微生物?”后排的男生举手,“就是课本里说的‘细菌’吗?它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娜拉拿起贝壳项链:“看这个贝壳!上周渔民阿强叔叔在海滩捡到它,里面卡着一片塑料。要是没有我们的‘微生物朋友’,这片塑料会飘进海里,被鱼吃掉,最后可能到我们肚子里。”她切换ppt,画面是显微镜下的微生物:“这些小家伙会‘吃’塑料,把它们变成无害的矿物质。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它们适应变暖的海水,让它们好好活着。”
玛拉接着展示动画:“这是我们的监测站!用太阳能板供电,能测水温、水质,还能看微生物的分布。大家看——”她点开实时数据,“昨天老图爷爷守的监测点,水温降到了28c,微生物活性上升了15%!”
台下响起掌声。一个扎马尾的女生举手:“我每天都用塑料吸管喝奶茶,是不是做了坏事?”
娜拉愣了愣,随即笑了:“没关系!从今天开始不用就好啦!我们App里有‘减塑打卡’,你每天少用一个吸管,就能给大海减少一点负担。”她拿出手机,展示App界面,“看,这位同学上周打卡7天,相当于拯救了3只小海龟!”
另一个男生问:“我能加入你们吗?我想帮老图爷爷守监测站!”
“当然!”娜拉把贝壳项链摘下来,挂在他脖子上,“这是‘守望者’的标志。等你学会用ph试纸测海水,就能去礁石上帮我们固定太阳能板啦!”
分享会结束时,走廊里挤满了家长。玛拉的妈妈举着手机拍照:“我家妞妞说要教我认微生物,今晚就做‘家庭水质检测’!”老图的孙子拽着他的衣角:“爷爷,我也想当‘星尘守望者’,帮你守监测站!”老图蹲下来,把孙子抱在怀里:“行,咱们明天就去买太阳能板!”
林深站在楼梯口,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娜拉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叠报名表:“林叔叔!有二十三个同学要加入我们的小组!还有几位家长说要帮忙做环保手工!”她把报名表塞进他手里,“您看,这是我们的‘种子’!”
当晚,林深坐在实验室里,整理孩子们的报告。报告里有彩色的画:微生物变成小星星,孩子们举着监测设备,老师在渔村笑。最后一页写着:“我们要把守护变成习惯,像大海的波浪,一圈圈传下去。”
他摸出颈间的挂坠,金属表面映着窗外的月光。林夏的笔记本里,最后一行字还清晰:“希望有一天,孩子们能替我们,继续守着这片海。”如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孩子们的“种子”已经发芽,正沿着海岸线,往更远的地方旅行。
第二天清晨,“逐光号”载着孩子们去渔村。娜拉站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礁石——监测站的太阳能板闪着光,老图和孙子正蹲在那里固定设备。风掀起她的校服,贝壳项链撞在胸前,发出清脆的响声。
“林叔叔,”她轻声说,“你看,我们的种子发芽了。”
林深望着海面的蓝光,笑了:“是啊。它们会越长越大,变成一片森林,守护我们的海。”
远处的海沟里,共生体的发光群落正缓缓游动。那些微小的光点,像撒了一地的星子——那是生命与生命,在时光里,最温柔的传承。
(2000字)
扩写说明:
守护的传递:以“学校分享会”为核心场景,将“星尘守望者”的队伍从渔村扩展到校园,通过孩子们的互动、家长的参与,体现“守护是种子的旅行”;
日常与真实:用“少用塑料吸管”“家庭水质检测”等细节,将环保从“宏大命题”变成“生活小事”,强化“人人可参与”的真实感;
情感联结:林夏的笔记本、贝壳项链、挂坠等伏笔贯穿始终,将亡妻的遗愿与孩子们的成长联结,传递“爱与守护的延续”;
科学与童趣:卡通微生物动画、ph试纸实验等设计,既保留科学严谨性,又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让科普更生动;
希望的意象:结尾“种子发芽”“发光群落”等描写,将守护的成果具象为“可生长的希望”,呼应“星尘传承”的主题。
整体延续系列温暖励志的基调,用具体的校园场景与人物互动,让“守护”更具象、更有生命力,传递“每个孩子都是守护的种子”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