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的挑战者深渊底部,潜水舱的探照灯突然折射出一道幽紫光束。那不是海水的散射,而是从一块半透明的生物甲壳上反射而来——甲壳平铺在海床,像一块巨大的虹彩玻璃,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嵌着一颗磷光珠,闪烁着与潜水舱仪表盘频率一致的脉冲。
“是‘深渊穹顶’的蜕皮。”苏念放大全息影像,指尖划过甲壳边缘那些锯齿状的凸起,“这些凸起的间距和挑战者深渊的海沟断层完全吻合,它在用自己的躯体记录地形。”话音刚落,甲壳突然震颤起来,孔洞里的磷光珠同步明暗,在海水中投射出复杂的光斑,像有人在水底播放摩尔斯电码。
林深将潜水舱的声波探测器对准甲壳,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波形——与十年前失踪的“深海一号”探测器最后传回的信号完全重合。“它在重复播放求救信号。”他调整探测器频率,试图回应,“这不是蜕皮,是‘记忆甲壳’,就像把整个海沟的历史刻在了背上。”
突然,甲壳下方的海沙开始翻涌,一只覆盖着黏液的巨型附肢从沙中探出,附肢末端的吸盘吸附在潜水舱外壁,吸盘内侧的纹路竟与人类潜艇的声呐装置一模一样。“是成年的深渊穹顶。”叶岚的银线刺破舱体,与附肢上的黏液接触的瞬间,银线化作一道光桥,将潜水舱与甲壳连接起来——光桥上浮现出无数影像:有“深海一号”船员在甲板上检修设备的画面,有穹顶用附肢托举失控探测器的场景,还有磷光珠组成的星图,标注着人类从未涉足的海沟暗河。
“它在‘展示’。”林深看着影像里船员与穹顶用手势交流的画面,突然明白,“当年的船员没有遇难,是和穹顶达成了共生——他们用声呐装置帮穹顶绘制海沟地图,穹顶则用记忆甲壳储存人类的探索数据。”
当潜水舱的机械臂触碰甲壳上的磷光珠时,所有光斑突然汇聚成一个巨大的投影:“深海一号”正停泊在一处海底溶洞里,船员们正在用穹顶分泌的黏液修补船体,而穹顶的附肢上,挂着人类赠予的金属铭牌,上面刻着“共生纪年元年”。
扩写:记忆甲壳的密码系统
甲壳上的蜂窝孔洞并非随机排列,苏念将其与海沟地质断层图比对后发现,每个孔洞的位置都对应着一次地震的震中。“磷光珠的亮度代表震级,闪烁频率对应地震发生的时间。”她调出近百年的地震记录,与光斑明暗规律完全匹配,“这是一套天然的地质记录仪,比人类的地震仪早运作了千万年。”
更惊人的是附肢吸盘的纹路。叶岚用银线提取纹路样本后,解析出其中包含的金属成分——与“深海一号”声呐装置的合金配方完全一致。“不是巧合。”她放大纹路的微观结构,发现里面嵌着细小的金属碎屑,“是穹顶在吞噬探测器残骸时,主动吸收了金属分子,模仿出了声呐的纹路,这样就能更精准地接收人类的信号。”
记忆甲壳的黏液中还检测出一种特殊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与人类的神经递质高度相似。“这就是他们能‘交流’的关键。”林深看着影像里船员抚摸附肢的画面,“蛋白质能传递生物电信号,人类的情绪波动会让神经递质发生变化,穹顶通过黏液感知这些变化,进而理解人类的意图。而船员则通过观察磷光珠的闪烁规律,解读穹顶的‘语言’。”
在甲壳边缘的一处凹陷里,机械臂发现了一块镶嵌的人类手表,手表的指针永远停留在三点十七分——这正是“深海一号”失去联系的时间。但手表的齿轮并未锈蚀,反而与甲壳的生长组织融为一体,齿轮转动的声音通过黏液传导,成了穹顶记忆甲壳的“报时器”,每到三点十七分,所有磷光珠都会同步闪烁,像在纪念那个共生开始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