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的常朝,含元殿内气氛庄严肃穆。百官依序班立,绯紫青绿,秩然有序。御座之上,李治因病情沉重并未临朝,由天后武媚垂帘听政。帘幕低垂,遮蔽了她的具体容颜,却遮不住那透过珠玉帘栊传递出的、不容置疑的威仪。
当各项日常政务奏报完毕,殿中监上前一步,展开一道明黄诏书,朗声宣唱:
“门下:朕闻彰善瘅恶,树之风声;擢贤黜佞,国之令典。大理寺少卿狄仁杰,器识端良,律学精邃。自膺斯任,克慎克勤。决狱逾万七千,刑清讼理;案牍积年之滞,为之一空。幽枉必达,奸猾敛迹。可谓明允笃诚,贞亮冠世。昔皋陶作士,刑期无刑;今尔佐理,庶几近之。夫官才之要,在于称职。以尔之能,宜处纠绳之地,司风宪之重。可擢授侍御史,加朝散大夫,赐金紫。尔其格勤匪懈,允迪严明,俾九重之纳谏,若决流之导滞;使百僚之畏法,如秋霜之肃物。钦此!”
诏书措辞典雅,褒奖极高。将狄仁杰比作上古刑官皋陶,盛赞其理狱之能,更明确指出因其才能卓越,特擢升其至“纠绳之地,司风宪之重”的侍御史之位!侍御史,隶属御史台,职掌监察百官、弹劾不法、审理疑狱,地位清要,权柄甚重,非刚直敢言、深孚众望者不能担任。加授朝散大夫散阶,赐予金鱼袋及紫色官服,更是莫大的荣宠。
诏命宣毕,殿中先是一静,随即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百官神色各异,多数人面露惊诧,随即转为合乎时宜的恭谨。他们皆知狄仁杰政绩卓着,但如此破格超擢,由大理寺少卿直接升任侍御史,速度之快,恩遇之隆,仍是近年来罕见。一些北门学士及武媚亲信,目光闪烁,心中暗自权衡;而部分清流官员,虽感意外,却也觉狄仁杰确有此资格,心下甚至隐隐有些期待,希望这位以刚正着称的新任侍御史,能真正振肃朝纲。
狄仁杰自班列中出,行至御阶之前,整肃衣冠,深深叩拜,声音沉静而有力,回荡在宽阔的大殿之中:
“臣狄仁杰,叩谢天恩!陛下、天后信重若此,臣感激涕零,惶悚无地。臣本愚钝,唯知恪守律令,尽心职事。今蒙不次之擢,委以风宪之任,敢不夙夜兢兢,竭尽驽钝?必当秉公持正,纠劾不法,以清吏治,以肃朝纲。虽斧钺加身,不敢易其志;虽谗诟交攻,不敢屈其法。以报陛下、天后知遇之恩于万一!”
他的谢恩词,没有过多的谦辞,而是直接将“秉公持正”、“纠劾不法”、“清吏治”、“肃朝纲”作为自己新职的承诺和目标,语气坚定,仿佛立誓。这不仅是对皇恩的回应,更是向满朝文武宣告他未来行事的准则。
珠帘之后,武媚静观着这一切。狄仁杰的反应,正在她的预料之中。她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柄既锋利又明确的“利刃”,被她亲手打磨,置于御史台这要害之地,去切割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去震慑那些阳奉阴违的官员。
“狄卿平身。望尔不负朕望。” 帘后传来武媚平和而威严的声音,为这场擢升仪式画上了句号。
狄仁杰再拜,起身,退回班列。他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审视,有期待,或许也有忌惮与敌意。他面色平静,目光坚定。身上的绯色官袍似乎还在,但很快,他就将换上那象征更高权责与风骨的紫色官服,佩上金鱼袋。
退朝的钟磬声响起,百官依序退出含元殿。狄仁杰走在人群中,步伐沉稳。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面临的将不再仅仅是大理寺内堆积的案卷,而是整个帝国官场更深、更暗的漩涡。但他心中的那杆秤,那面镜,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明亮。侍御史的职责,正与他的志向不谋而合。
阳光照在含元殿前的龙尾道上,将他的影子拉得修长。新的职责,新的挑战,已然开始。而在他身后不远处,人群的阴影里,冷月的身影如同以往一般,悄然隐现,默然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