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内库重地。
沉重的鎏金铜锁被依次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库门缓缓开启,映入眼帘的不是寻常宫室的金碧辉煌,而是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内敛的璀璨光华。成箱的金锭整齐码放,在透过高窗的光线下闪烁着厚重而温润的光芒;一旁则是分类陈列的各色宝石——来自西域的玛瑙、翡翠,来自南海的珊瑚、珍珠,还有色泽纯正、研磨细致的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琳琅满目,几乎耀花了负责清点交接的户部与将作监官员的眼。
“奉皇后娘娘慈谕,”内侍省一位颇有地位的内侍监朗声宣道,声音在空旷的库房中回荡,“为庄严卢舍那佛宝相,特从内帑拨付赤金三千两,诸色宝石五十匣,上好丹青彩料百石,以为妆銮之用。着尔等仔细核验,即刻起运,不得延误!”
旨意清晰,数额惊人。户部官员暗自咋舌,皇后此次手笔之大,远超寻常宫廷用度,甚至堪比一次中等规模的军费开支。然而,这是皇后私库(内帑)所出,并非国库(左藏)拨款,纵有惊疑,也无人敢置喙半句。
核验、登记、装车……一系列程序在肃穆而高效的气氛中完成。一辆辆覆盖着黄幔的宫车,在精锐禁军的护卫下,满载着皇家积累的财富,驶出宫门,形成一条蜿蜒而耀眼的队伍,径直向南,朝着龙门方向而去。
与此同时,龙门西山脚下,早已设立了专门的物料接收与加工工棚。当这些来自内库的珍品抵达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匠人们,尤其是那些负责最后贴金、彩绘的“妆銮匠”,看着那成色极佳的金箔、颗粒饱满的宝石,以及质地纯净的矿物颜料,眼中充满了惊叹与敬畏。
“皇后娘娘……真是虔心向佛啊!”一位年老的金匠摩挲着光滑冰冷的金锭,喃喃自语。他一生与金银打交道,却从未一次性见过如此多、成色如此之好的黄金。
“何止是虔心,”旁边负责调色的画匠低声道,他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小撮珍贵的青金石粉末倒入研钵,“你看这些颜料,皆是上上之选,寻常画师求之不得。娘娘这是要将这卢舍那佛,塑造成真正的人间至宝,光耀千秋啊!”
消息不胫而走,通过往来于洛阳与龙门之间的官吏、役夫,迅速在民间传开。茶楼酒肆、坊间巷议,无不谈及皇后的“大手笔”与“大功德”。
“听说了吗?皇后娘娘为了给陛下和咱们大唐祈福,把自己的体己钱都拿出来造佛像了!那可是三千两黄金啊!”
“何止黄金,还有数不清的宝石呢!说是要让那大佛金光闪闪,保佑咱们风调雨顺!”
“娘娘真是菩萨心肠,如此虔诚信佛,定能感动上天,保佑陛下龙体安康,也保佑咱们过上好日子!”
这些议论声中,充满了对武媚慷慨与“虔诚”的感念。她通过这实实在在的、远超常规的巨额资助,成功地在朝野上下塑造了一个虔诚信佛、心系家国、慷慨无私的国母形象。这份“功德”,远比任何空洞的说教更能收拢民心,提升威望。
而在那喧嚣的龙门工地上,金匠们开始将金锭锤炼成薄如蝉翼的金箔,玉工们细心打磨着宝石准备镶嵌,画匠们精心调配着永不褪色的矿物颜料。这些来自深宫内帑的珍宝,即将经由无数工匠的巧手,一点一滴地,赋予那山岩石佛以不朽的光华与生命。这金妆玉砌的背后,是财富的流转,是民心的汇聚,更是权力与信仰最直观、最奢华的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