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求墨城,中央议事厅。
来自“潜龙之链”的第一批系统性的观测数据、水文记录及据点建设简报,已被整齐地码放在东方墨的案头。海图上,那条原本仅靠珊瑚初步描绘的弧线,如今已被标注上数个细小的、代表已建立初步据点的三角符号,它们如同几不可见的星辰,悄然点亮了那片曾经空白的海域。
东方墨召集了青鸾、李恪以及负责航运贸易的珊瑚(已从探索前线轮换返回)、墨羽负责人玄影、格物院首席公孙先生等核心成员。气氛严肃而专注。
“潜龙之链的初步立足,证明此路可行。”东方墨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然,立足仅是开始。此链于我华胥之长远,意义非凡,需定下稳妥持久的方略。” 他缓缓道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潜龙链”长期计划纲要:
“其一,持续渗透,织线成网。” 东方墨指尖划过海图上据点之间的空白,“现有据点,仅为骨架。未来数年,需依托现有据点,逐步向链上其他关键节点扩展,尤其是那些控扼主要海流通道、或能建立更大隐蔽港口的位置。目标是将这些孤立的点,连接成一张覆盖全链、可相互支援策应的监视与行动网络。此事由墨羽主导,航运司配合运输,务必隐秘。”
玄影沉稳领命,珊瑚亦微微颔首。
“其二,技术先行,以巧破拙。” 东方墨看向格物院公孙先生,“此地远离本土,补给不易,维持存在,首重技术。格物院需成立专项小组,针对岛链环境,研发更高效的海水淡化装置,探索利用地热或稳定风能的可能性;改进通讯技术,确保信息传递更快、更稳、更密;研制更适合隐蔽伪装的新材料。我们要让这些据点,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如礁石般顽强存在,而非依赖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投入。”
公孙先生眼中露出浓厚的兴趣,当即表示将调集精干力量攻关。
“其三,情报优先,洞察风云。” 东方墨语气加重,“此链首要职能,非屯兵,非攻伐,而是‘眼睛’和‘耳朵’。墨羽需建立一套完善的观测、记录与分析体系。过往船只(尤其是倭国、大唐乃至可能出现的其他海上势力)的型号、数量、航向、季节规律;海流变化、气候异常;一切异常动向,皆需记录在案,分析研判。我要以此链为支点,撬动对整个西太平洋海情的洞悉。”
“其四,经济辅助,以战养点。” 他最后看向珊瑚,“长远来看,完全依赖本土输血并非上策。航运贸易司可着手研究,在确保绝对隐蔽的前提下,是否能利用这些据点,进行有限度的、不引人注目的贸易活动。例如,收集岛屿特有的珍稀海产、鸟类资源(如鸟粪石,可作为肥料),通过隐秘渠道换取必要的本地难以生产的物资,形成微循环,减轻本土压力。”
东方墨总结道,声音沉静而有力:“此‘潜龙链’计划,核心在于‘潜’字。不争一时之名,不逞一时之强。它是我华胥屏护东南的海上长城,是洞察倭国动向的千里眼,亦是未来东向探索的踏脚石。此刻,它需如深海潜龙,静伏于渊,积蓄力量,以待天时。”
他目光再次投向海图,仿佛已看到那条无形的锁链正缓缓收紧,轻声道:
“假以时日,当风云变幻,此链苏醒之时,方知今日布局之深意。”
议事厅内众人皆神色肃然,心中明了,这并非一项简单的拓荒任务,而是一项将深远影响华胥国运的战略投资。东方墨以其超越时代的眼光,为这条刚刚被发现的岛链,描绘出了一幅清晰而宏大的未来蓝图。潜龙在渊,其志在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