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腊月,长安城已是银装素裹,呵气成霜。然而皇宫大内,尤其是为皇子李显举行满月宴的甘露殿,却是一派暖意融融,春色早驻。殿内殿外张灯结彩,巨大的宫灯将夜晚映照得如同白昼,浓郁的暖香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丝竹管弦之声悠扬悦耳,觥筹交错之声不绝。
这是一场极尽隆重的盛宴。宗室亲王、公主、内外命妇、以及够品阶的文武重臣,皆盛装出席,济济一堂。衣香鬓影,珠光宝气,织就了一幅大唐顶级的繁华图卷。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于今日宴会绝对的核心——高踞主位之侧、凤仪天下的武皇后,以及她怀中那个裹在明黄色襁褓里的婴儿。
武则天身着皇后祎衣,深青色的质地上织着华丽的翚翟纹,头戴缀满珠翠、花树繁复的宝冠。产后月余的调养,让她原本因分娩而损耗的元气得以恢复,面色红润,眸光流转间,比之从前更添了几分母性的柔辉与居于权力巅峰的雍容气度。她姿态优雅地抱着李显,接受着一波又一波命妇、臣僚的叩拜与祝祷。
“皇后娘娘千岁,皇子殿下千秋!”
“娘娘凤体安康,殿下聪慧康健,实乃大唐之福!”
……
颂声如潮,武则天面带得体而矜持的微笑,微微颔首回应,偶尔会低头逗弄一下怀中的婴儿,那瞬间流露出的温柔,更是引得众人交口称赞“母仪天下,慈怀深重”。
李治坐于主位,看着身侧光彩照人的妻子与健壮的儿子,龙颜大悦,不时与武则天低声笑语,亲自为她布菜,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帝后之间那种自然而然的亲密互动,落在众人眼中,无疑是武后恩宠独冠后宫、地位稳如泰山的明证。许敬宗、李义府等后党官员,更是抓住机会,妙语连珠,将武后与皇子夸得天花乱坠,引得李治频频点头,笑意更深。
然而,在这满堂的喜庆与和谐之下,却并非人人都能真心欢笑。
在命妇的席列中,一些资历较老、曾经历过后宫更迭的妃嫔,如生育了皇子李上金、李素节的萧氏(非被废之萧淑妃)等其他妃嫔,虽也强颜欢笑,举杯共庆,但那笑容底下,却难掩深深的落寞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她们看着武则天那般风光无限,再回想自己生子时的境遇,简直是云泥之别。武后不仅自己地位尊崇,其所出的皇子李弘已是太子,如今又添嫡子李显,圣眷如此之隆,将来这后宫,乃至未来的皇位继承,哪里还有她们母子立足之地?有人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腕间不甚值钱的旧玉镯,与武后周身的光华相比,只觉自惭形秽,心中酸楚难以言表。
更有几位曾与王皇后、萧淑妃交好、或因各种原因对武后心存芥蒂的宗室女眷,彼此交换着心照不宣的眼神,那眼神中混杂着敬畏、忌惮,或许还有一丝不甘。她们清楚地记得,就在不久之前,这后宫还是另一番光景。而如今,王、萧二人的凄惨下场犹在眼前,使得她们在这满堂喜庆中,也感到脊背隐隐发凉,不敢有丝毫行差踏错。
盛宴持续至深夜,歌舞不休,酒香弥漫。武则天始终保持着完美的仪态,应对自如。只有当李显因疲倦而轻声啼哭时,她才流露出些许真实的焦急,柔声哄慰,亲自将他交予乳母带下去安歇,那瞬间流露的母性本能,为她铁血政治家的形象添上了一抹柔和的色彩。
当最后一批宾客行礼告退,喧嚣渐息,偌大的甘露殿终于恢复了宁静。宫人们开始悄无声息地收拾残局。武则天卸下繁重的头冠,任由宫娥为她梳理长发,她望着镜中自己依旧年轻娇艳、却已蕴藏着无限权柄与盘算的面容,唇角缓缓勾起一抹极淡、却深不见底的笑意。
满月宴的辉煌,万人的朝贺,帝王的爱重,不过是她权力之路上又一盏被点亮的华灯。椒房独冠,其势已成。然而,她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这盛宴,是庆祝,是展示,更是一种无声的宣告与威慑。在这大唐的后宫,凤舞九天之姿,已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