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求的夏日,阳光炽烈却不酷毒,慷慨地洒落在安民县(原高山部)那片依着平缓坡地开辟出的、规整如棋盘的稻田上。昔日杂乱燃烧后的焦土痕迹早已被蓬勃的绿意覆盖,如今,那绿意已沉淀为一片令人心醉的金黄。
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随着暖风拂过,掀起层层叠叠的波浪,沙沙作响,如同大地最丰饶的低语。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即将成熟时特有的、暖洋洋的醇香。
许多高山部的族人,男女老少皆有,正挽着裤脚,站在及膝深的水田里。他们不再是过去那种漫无目的地采集或进行粗放的火耕,而是在几位墨羽弟子的指导下,使用着新打造的铁制镰刀,学习着如何高效、整齐地收割。起初的生涩早已被熟练取代,他们的动作带着一种收获的喜悦与虔诚。
“阿爸!看!我们家的谷仓都快装满啦!”一个半大的小子从田埂上跑过,指着村落方向新建起的一排排坚固的干栏式谷仓,兴奋地对着田中的父亲喊道。那谷仓以竹木为骨,覆以墨羽传授烧制的陶瓦,防潮防鼠,远非昔日用来储存少量收成的简陋地穴或草棚可比。
田中的汉子直起腰,抹了把额头的汗水,古铜色的脸上绽开由衷的笑容,那笑容里不再有往昔面对自然威力和部落冲突时的忧虑,只有满满的踏实与希望。“都是墨先生赐下的良种和法子好啊!往年这时候,哪里敢想能有这么多的粮食!”
不远处,抚夷县(原黑岩部)临海的滩涂上,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几艘按照新式图纸建造的、更大更稳的渔船正拖着一网网银光闪闪的渔获归来。妇人们坐在新修的栈桥上,一边用更加细密坚韧的麻线编织着渔网,一边看着男人们将满舱的鱼虾卸下,分类、晾晒。咸腥的海风里,夹杂着收获的欢笑声。
更远处,隐约传来孩童清脆的诵读声。那是设在墨城边缘、暂时以竹棚搭建的村塾。一位精通文墨的墨羽弟子,正耐心地教导着几十个土人孩童认读最简单的文字与数字。孩子们的父母偶尔经过,会停下脚步,远远地、敬畏而又欣慰地看上一眼。他们知道,这些“天神般的文字和算法”,或许将改变他们孩子,乃至整个部族未来的命运。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瑰丽的橘红色,也给这片金色的稻浪、忙碌的渔村和炊烟初起的安宁村落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劳累了一日的人们扛着农具、提着渔获,踏着轻快的步伐归家。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但眼底深处,却闪烁着一种名为“盼头”的光芒。
稻浪翻金,仓廪渐实。
这片曾经只充斥着狩猎、争斗与不确定性的海外之地,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何为“安居”,何为“乐业”。而这一切变化的源头,都指向那个玄衣沉静、带来星辰般智慧与力量的“墨先生”。无形的信服与归附,便在这日复一日的安定与丰足中,深深扎根,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