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云城”专题活动开幕当日,天气好得如同一种恩赐。秋阳朗照,碧空如洗,金桂的馥郁香气乘着微风,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一大早,“墨香记忆”工作室门外便已聚集了不少等候入场的人群,有拄着拐杖、满怀期待的老人,有牵着孩子、满脸好奇的年轻父母,有背着相机、神情专注的文史爱好者,甚至还有几位接到通知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
九点整,工作室的大门缓缓开启。柔和的灯光、精心布置的展陈、空气中若有若无的淡淡墨香,瞬间将所有人带入一个静谧而庄重的文化场域。
苏晚意作为主讲人和总策划,身着那件藕荷色旗袍,站在入口处的“时光长廊”前,做了简短而真挚的开场。她没有过多介绍自己,也没有强调活动的意义,只是如同一位温和的向导,邀请大家一同走进古籍中的云城,去感受文字背后那片土地的呼吸与脉动。
活动分为几个区域:“图景·山河”区主要展示修复后的《云城舆地考略》及相关古地图,配有专业的讲解和多媒体演示;“字里·乾坤”区则选取了古籍中记载的民俗、物产、人物故事,以图文和实物结合的方式呈现;“指尖·传承”互动区最受孩子们欢迎,可以体验简单的拓印、线装书制作,甚至尝试用毛笔临摹古籍中的字样。
苏晚意和志愿者们穿梭在人群中,耐心解答着各种问题。她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引经据典,更常常结合自己在修复和研究过程中的亲身感悟,将冰冷的文字化作鲜活的故事,引得听众时而惊叹,时而会心微笑。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云城舆地考略》前驻足良久,指着上面一幅描绘旧时漕运的插图,激动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看!这里,就是我爷爷当年跑船停靠的码头!书里写的没错!”那种跨越时空找到连接点的激动,感染了周围许多人。
孩子们在互动区玩得不亦乐乎,小手握着拓包,小心翼翼地在雕版上按压,当清晰的图案呈现在宣纸上时,发出的欢呼声充满了纯粹的成就感。家长们则忙着用手机记录下这难得的瞬间。
顾屿没有一直跟在苏晚意身边。他更像一个普通的参与者,混在人群里,安静地观看着展览,聆听着讲解。他看到一位母亲指着展柜里修复古籍使用的桑皮纸和工具,低声向孩子解释着修复师工作的不易;他看到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在“字里·乾坤”区关于古代诗词的展板前,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他看到媒体记者们认真记录、拍照,眼神中不再是审视,而是欣赏与好奇。
他的目光,最终总是会落回苏晚意身上。看着她自信从容地应对各种提问,看着她因参与者的热情而眼眸发亮,看着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将热爱化为事业的巨大幸福感。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满足与骄傲。这个舞台,是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坚守,一步步搭建起来的。此刻的她,如同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散发着温润而耀眼的光芒。
李站长和文化局的几位领导也悄悄来了,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看到现场热烈而有序的氛围,看到参与者脸上真诚的投入与收获,看到“墨香记忆”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与亲和力,他们交换着眼神,微微点头。刘副局长甚至主动走到苏晚意身边,低声说了一句:“苏老师,活动办得很好,很有意义。”
这句话,代表着官方的正式认可,也彻底驱散了之前审查带来的最后一丝阴霾。
活动一直持续到午后,人流才渐渐散去。志愿者们虽然疲惫,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红光,互相分享着活动中遇到的趣事和感动。工作室里,仿佛还回荡着之前的欢声笑语和智慧碰撞的火花。
苏晚意送走最后一位意犹未尽的参观者,关上门,背靠着冰凉的门板,才允许巨大的疲惫感席卷而来。但这份疲惫里,是沉甸甸的喜悦与充实。
顾屿走到她身边,将一瓶拧开的矿泉水递给她。“累了吧?”
苏晚意接过水,喝了一大口,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最终化作一个带着倦意的灿烂笑容:“累,但是……特别高兴。”她环顾着虽然略显凌乱、却充满了生机与成就感的室内,“你看,大家都那么喜欢,那么投入。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都值得。”
“当然值得。”顾屿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如同星子般的光芒,伸手,轻轻将她被汗水濡湿贴在额角的一缕碎发别到耳后,“你让这些古老的文字,真正活了过来,走进了今天这些人的心里。这是最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赞美如此具体而深刻,直抵她内心最在意的地方。苏晚意望着他,只觉得心中被一种巨大的暖流填满,所有的辛苦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窗外,秋光正好,天高云淡。室内,虽已曲终人散,但那“满堂花醉”的盛况,那文化传承的馨香,却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也烙印在苏晚意和顾屿共同前行的道路上。这一次的成功,不仅是对“墨香记忆”价值的最好证明,更是对他们不顾外界风雨、坚守初心所获得的最丰厚的回报。前路漫漫,但有了这份“满堂花醉”的底气,他们将走得更加坚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