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雷雨,来得猛,去得也快。一夜喧嚣后,翌日清晨,天空竟意外地放晴了。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古镇上,将万物洗涤得清新透亮,连空气里都带着雨后的甘冽。只是那份因林明慧到访而留下的压抑,并未随着雨停而完全消散,它转化成了一种更为沉潜的、蛰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警觉。
苏晚意和顾屿都默契地不再提起那次短暂的、充满张力的会面,仿佛那只是雨季里一个不愉快的插曲。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苏晚意重新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墨香记忆”工作室的日常和规划中,同时密切关注着博物馆文保中心那边的修复进展。顾屿则似乎更加专注于“晨曦”在下一个季度的战略布局,视频会议和跨国通话的频率明显增加,但无论多忙,他傍晚来接苏晚意下班、两人一起回书店吃饭的习惯,雷打不动。
这日,苏晚意接到张研究员的电话,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晚意,《云城舆地考略》的脱酸和加固处理非常成功!核心书页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可以进行最后的装帧复原了。你下午有空过来吗?或许……你可以参与最后几册的函套复原。”
这个消息像一道阳光,瞬间驱散了苏晚意心头残留的阴霾。她几乎是立刻答应下来,挂了电话,脸上是许久未见的、纯粹而明亮的兴奋。
下午,当她再次走进那间熟悉的修复工作室时,感觉都与前些日子不同。那几册历经劫难、如今重获新生的《云城舆地考略》平放在铺着软垫的工作台上,纸张虽然依旧带着岁月的黄褐色,但触手的感觉已不再是之前的脆弱易碎,而是多了几分柔韧的力度。最难能可贵的是,那些承载着先人智慧与地方记忆的墨迹,在专业的处理后,愈发清晰地呈现出来,如同褪去尘封的明珠。
张研究员指导着苏晚意和另一位年轻修复师,进行函套的复原。他们选用的是尽可能接近原物材质和颜色的仿古锦缎和楠木夹板,遵循传统的装帧工艺。量裁、粘贴、压平、穿线……每一个步骤都需屏息凝神。苏晚意负责的是最后一道工序——为复原的函套钤印。
她拿起那枚顾屿送她的、刻着“墨香记忆”和“心安即归处”的青田石印章,蘸取朱红的印泥,在深蓝色锦缎函套的左下角,郑重地、稳稳地落下。
鲜红的印记落在古朴的锦缎上,像一个庄严的句号,标志着这段跨越数百年的文献,终于完成了它的涅盘与重生,也象征着一段新的传承的开始。那一刻,苏晚意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她不仅是修复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这文明接力中的一环。
当她捧着那册刚刚完成最终复原的、散发着淡淡楮墨与新锦清香的《云城舆地考略》走出修复室时,等在门外的顾屿看到的,便是她脸上那种混合着疲惫、满足与神圣感的复杂光彩。
“完成了?”他迎上前,轻声问。
苏晚意用力点头,将手中的典籍小心地递到他面前,像是展示一件稀世珍宝:“你看。”
顾屿没有立刻去接,他的目光先是在那复原如初的函套和那方鲜红的“墨香记忆”印章上停留片刻,然后才落在苏晚意亮得惊人的眼眸上。他看到了她眼中倒映的,不仅是手中这本重获新生的古籍,更是她为之倾注心血、并从中找到自身价值的整个精神世界。
他伸出手,不是去接书,而是轻轻握住了她捧着书的手,连同那册《云城舆地考略》一起,包裹在自己温热的掌心里。
“辛苦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你做到了。”
简单的三个字,却比任何华丽的赞美都更让苏晚意动容。她知道,他懂得这一切对她的意义。
夕阳的余晖透过走廊的窗户,将两人相携而立的身影拉长,也为他们手中那册承载着时光重量的典籍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楮墨无声,却谱写着新的篇章;风雨如晦,终不掩明珠光华。
林明慧带来的阴霾,在这一刻,被这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彼此间深切的懂得,彻底冲散。他们或许无法选择出身,无法控制外界的风雨,但他们可以选择如何坚守自己的热爱,如何定义彼此共同的未来。而这册刚刚修复完成的《云城舆地考略》,便是他们交出的、最有力的答案。前路依然漫长,但执手前行,便无惧任何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