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精心调理了两日后,朱元璋的身体指标基本稳定,精神更胜从前,但那股沉郁之气似乎化为了某种更为坚定的东西。他执意要继续行程,下一站——凤阳。
出发前夜,王卓特意找到李墨,神色严肃地叮嘱:“李干事,凤阳这一站,千万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尤其是……要注意管控民间文艺表演之类的。万一不小心,让老爷子听到那首《凤阳花鼓》——什么‘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我估计他刚稳定下来的血压得直接爆表,那可比在孝陵受的刺激还直接!”
李墨闻言,郑重地点了点头:“王卓同志,你放心。这次凤阳的行程,我们已与当地相关部门做了周密对接,所有环节都经过严格审查,绝不会出现任何可能引起误会的民间艺术表演。”
他顿了顿,推了下眼镜,补充道,“而且,根据后世考证,那首花鼓词的广泛流传和定型,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中后期的事情,其内容也掺杂了明初被强制迁移到凤阳的江南富户对太祖政策的怨怼之情。这些,你或许可以找个机会,提前给老先生做些‘脱敏’铺垫,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到时候太过意外和愤怒。”
王卓苦笑一下:“脱敏?谈何容易。老爷子现在就像个一点就着的火药桶,尤其是关乎他名声和家乡的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次日,车队启程前往凤阳。一路上,朱元璋大多时间都沉默地看着窗外。当车辆驶入凤阳地界,看着窗外平整的公路、整齐的楼房、以及田间长势喜人的作物,他的眼神开始有了细微的变化。这里的景象,与他记忆中那个灾荒频仍、民生艰难的故乡,已然天差地别。看不到面黄肌瘦的农民,看不到荒芜的田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蓬勃的生机。
抵达明皇陵(凤阳明朝皇陵,主要为朱元璋父母等人的陵墓)。与南京明孝陵作为旅游景点的热闹不同,这里的保护显得更加庄重和肃穆。陵区环境清幽,神道石刻保存完好,陵寝建筑也得到了精心的修缮和维护,整体氛围古朴而庄严。
李墨在一旁轻声介绍:“朱老先生,凤阳明皇陵一直被视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国家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保护与研究,确保其历史原貌得以传承。”
朱元璋缓缓行走在神道上,抚摸着那些斑驳的石像,目光扫过修缮一新的享殿和明楼。他看到了有工作人员在进行专业的日常维护,也看到了前来参观的民众脸上那份对历史的敬畏。这里没有他预想中的破败,也没有不敬的喧嚣,只有一种被后世子孙妥善照看的宁静。
他在一处碑亭前驻足良久,望着陵墓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起身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那一直紧绷着的、带着戾气的面部线条,似乎柔和了些许。
“好,好啊……”他低声喃喃,语气中带着一种复杂的慰藉,“咱的爹娘,咱的根,在这里……没被后人忘了,也没遭罪。老家人,看样子也不再为吃饱穿暖发愁了。这……就够了。”
这一刻,故土的安宁与亲族陵寝的完好,像一剂温和的药,稍稍抚平了他因听闻后世国耻而激荡不已的心灵。
这份对根脉的守护,让他感受到了一丝超越朝代兴替的、属于文化和血脉传承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