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时空的某个机密剪辑室内,气氛紧张而压抑,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王卓和谭明正全神贯注地工作着,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执着。窗外,夜幕深沉,城市的喧嚣早已沉寂,只有偶尔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打破这夜的宁静。但剪辑室内依然灯火通明,那明亮的灯光如同希望的灯塔,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这里要加上特写镜头,”谭明指着屏幕上一组黑白照片,声音低沉而有力,“这些建国初期血吸虫病患者的影像很有冲击力,一定要让朱元璋直观感受到疫病的可怕。你看这张照片,患者的肚子大得像鼓一样,身体却瘦得皮包骨头,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让朱元璋深刻认识到疫病对百姓的危害。”
王卓熟练地操作着剪辑软件,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我已经把主席的《送瘟神》做成水墨动画效果,配上朗读,这样更有感染力。那激昂的诗句,配合着水墨动画的意境,能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我还特意找了一些大明当前疫病流行的数据作对比,让朱元璋更清楚地了解现状。”
两人精心挑选着素材,仿佛在挑选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从档案馆调取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疫病流行的珍贵影像,那些泛黄的画面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挣扎;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开展防治工作的纪实画面,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到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场景,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疫病。每一段素材都经过精心编排,配上了浅显易懂的解说,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
“要突出表现三个重点,”谭明再次强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工作的严谨和认真,“一是疫病的危害性,让朱元璋看到疫病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二是防治的科学性,展示我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三是成效的显着性,让他知道通过科学的防治,是可以战胜疫病的。”
他们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对比数据,那些精确的数字就像一把把利剑,能直击问题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经过系统防治后的变化曲线,清晰地展示了防治工作的巨大成效。
准备好充足的天花疫苗、吡喹酮、青蒿素等药品后,两人带着这些“利器”返回了明朝。这些药品就像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承载着拯救无数生命的使命。
谨身殿内,气氛庄严肃穆。朱元璋屏退左右,只留下几个心腹太监。当王卓打开笔平板电脑时,老朱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
“陛下,这是东大特意为您准备的影像资料,记录了防治疫病的经验。”王卓点下播放键,声音沉稳而自信。
片头是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那淡雅的色彩,勾勒出了江南的秀丽风光。伴随着朗朗诵诗声:“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那激昂的诗句,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让人感受到了疫病的无情和人类的无奈。画面随即转入真实影像——血吸虫病晚期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的惨状;天花患者满脸脓疱的痛苦表情;疟疾患者高烧不退的虚弱身影......每一个画面都让人触目惊心,仿佛能感受到患者的痛苦和绝望。
朱元璋看着画面中那些痛苦的面容,不禁想起洪武初年江南瘟疫的惨状。那时他刚登基不久,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死亡奏报从各地传来,让他寝食难安。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和沉思。
“陛下,”王卓暂停视频,神情凝重,就像一位肩负重任的使者,“据东大统计,在大明当前,仅血吸虫病就影响着江南数百万百姓。每年因天花死亡的孩童数以万计,疟疾更是让许多富庶之地变成‘瘴疠之乡’。这些数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经过我们深入调查和分析得出的。”
影片继续播放,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东大建国之初,情况与大明现在颇为相似。全国血吸虫病患者约1000万人,每年因天花死亡的人数以十万计。”那一个个惊人的数字,就像沉重的巨石,压在人们的心头。
接着画面转向防治工作。王卓适时解说,声音清晰而有力:“陛下请看,这是东大研制的天花疫苗。通过接种,可以让人们获得终身免疫。在东大,天花已经被彻底消灭。就像一场战争,我们用科学的武器战胜了疫病这个敌人。”
影片展示了疫苗接种的全过程,从疫苗生产到接种操作,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那严谨的生产流程,规范的接种操作,让人感受到了现代医学的严谨和科学。
“这是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吡喹酮,”王卓拿起一个药瓶,就像展示一件珍贵的宝物,“只需服用一次,就能杀死体内的血吸虫。配合灭螺工作,可以彻底控制疫情。”
朱元璋仔细观看着影片中患者服药前后的对比画面,眼中露出惊讶之色。那前后鲜明的对比,就像黑夜与白昼的交替,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影片接着展示了疟疾防治:“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治疗疟疾有奇效。配合防蚊灭蚊,可以大大降低发病率。就像一场综合的战役,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共同对抗疟疾。”
王卓重点强调:“但是,单靠药物是远远不够的。东大的经验表明,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就像建造一座大厦,药物只是其中的一块砖,而公共卫生体系才是大厦的根基。”
画面转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是东大在各县、乡设立的卫生院、卫生所,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任何地方发生疫情,都能及时处置。就像一张巨大的安全网,守护着人民的健康。”
随后是爱国卫生运动的壮观场面:全民动员清扫街道,清理积水,消灭蚊蝇孳生地;改水改厕,改善环境卫生;普及卫生知识,改变不良习惯......那热闹的场景,就像一场盛大的节日,人们齐心协力,为了健康而努力。
“陛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王卓认真解释,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需要持续投入,更需要全民参与。东大用了十余年时间,才基本控制住这些疫病。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影片展示了令人振奋的成果:曾经萧条的山村重现生机,康复的农民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嬉戏。一组数据清晰地显示:天花发病率下降99%,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95%,疟疾发病率下降90%。那一个个下降的数字,就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一曲胜利的乐章。
“这些成果,靠的是科学的防治方法,完善的组织体系,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王卓总结道,声音坚定而有力。
朱元璋沉思良久,目光在笔记本电脑和药品之间来回移动,仿佛在思考着什么重大的问题。最终,他缓缓开口:“朕观此影像,深感震撼。东大之法,确实行之有效。”那低沉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仿佛是一声坚定的宣言。
他指着疫苗问道:“此物果真安全?”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疑虑。
“万分安全,”王卓肯定地回答,就像一颗定心丸,“在东大,所有孩童都要接种。影片中您也看到了,接种过程简单安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平常,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伤害。”
“既如此,”朱元璋做出了一个让王卓意外的决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果断和决心,“就让宫中的皇子皇孙先接种。皇家当为天下表率。”
看着王卓诧异的表情,朱元璋意味深长地解释道:“若皇家都不敢用,如何让百姓相信?先皇家,再军队,逐步推广,方是稳妥之道。就像一场战役,我们先以皇家为先锋,打开局面,然后再向全国推广。”
朱元璋这一决定背后,既有为天下先的担当,也藏着深远的政治考量——此举既能取信于民,又能让皇室率先受益。他就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都经过深思熟虑。
“你们的破局手段,果然特别。”朱元璋忽然转移话题,眼中闪着精光,就像两颗闪烁的星星。
王卓内心不禁小小得意:【你以为我们会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在朝堂上打口水仗?我们直接跳出这个维度,用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破局。当千万百姓因我们而重获健康,那些反对声音在民意面前根本不值一提。这就是时代和技术的碾压!就像一场巨大的风暴,任何阻挡的力量都将被吹得无影无踪。】
“陛下明鉴,”王卓恭敬回应,声音中透露出谦逊和诚恳,“民生安康才是社稷根本。只有百姓健康了,国家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发展。”
朱元璋缓缓起身,在殿内踱步,他的脚步沉稳而有力,仿佛在丈量着大明的未来。最后停在王卓面前:“名不正则言不顺。咱决定成立工业发展部,与六部并列,专司与东大合作诸事。老四任尚书,你为侍郎。”
这个决定让王卓心中一震。工业发展部与六部并列,可见朱元璋对其重视程度。而让朱棣主管,自己辅佐,更是意味深长。这就像一场重大的战略布局,朱元璋在为大明的未来谋划着。
“臣,领旨谢恩。”王卓恭敬地跪下,接受这重大的使命。
走出谨身殿,王卓知道,一场以民生为突破口、以工业化为目标的深刻变革,即将在大明全面展开。而疫病防治,将是这场变革最好的开路先锋。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剑,将斩断阻碍大明发展的荆棘,为大明的繁荣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