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既毕,朱棣端坐在书房主位之上,面色虽仍带着几分威严,但眼中已少了先前的肃杀之气。他抬眼看向侍立一旁的世子朱高炽,声音沉稳而有力:“高炽,代本王送送王郎中。”
“是,父王。”朱高炽身形微正,恭敬应下,随即转身,对王卓做出一个清雅且不失礼数的手势,温声道,“王郎中,请。”
王卓微微欠身,向朱棣行礼告退,而后与朱高炽一同走出了那气氛凝重的书房。穿过层层叠叠、飞檐斗拱的殿宇,步入庭院之中。此时,阳光正好,如金色的丝线般洒落,照在两人身上,也为这番对话染上几分暖意,仿佛给这略显沉重的氛围注入了一丝生机。
远离了父亲的视线,朱高炽那稍显紧绷的肩膀不着痕迹地松弛下来,整个人也多了几分少年人的自在。王卓看着身旁这位以仁厚闻名后世的少年世子,想起昨日谨身殿御前会议时,气氛剑拔弩张。正是朱高炽,他虽年少,却毫无惧色,清晰有力地陈述了与东大合作对大明百姓的裨益。从农业技术的革新,能让百姓不再为饥荒担忧;到工业繁荣,可使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他条理清晰,言辞恳切,成功劝谏了犹疑的朱元璋,让这关乎大明未来的重要决策得以顺利推进。这份胆识与远见,绝非寻常少年所能及。
“世子殿下,”王卓放缓脚步,诚恳说道,目光中满是敬意,“昨日在陛下面前,多谢殿下仗义执言,力陈与东大合作之利。若非殿下睿智劝谏,此事恐生波折,大明或许就会错过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朱高炽闻言,温和一笑,暮色中那双眸子显得格外清亮,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他轻声说道:“王郎中言重了。高炽所言,无非是亲眼所见、心中所感罢了。那日随三伯与您一同前往东大,所见所闻,皆让我深受震撼。东大之人,生活富足,百姓安居乐业,街市之上,商贾云集,货物琳琅满目。学子们在学堂中朗朗读书,老人们在树下悠闲下棋,一派祥和之景。”
他停下脚步,望向天边那抹渐沉的霞光,那霞光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将天空染得五彩斑斓。他的语气里带着超越年龄的深沉与向往:“人若见过光明,便再难安于长夜。东大所见之世,或许便是先贤典籍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天下吧?在那里,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
他转回目光,看向王卓,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既知世间已有此等盛世景象,我辈若仍固步自封,岂非辜负这万里江山与天下黎民?纵然前路荆棘,也当奋力一搏,为大明闯出一条新路来。哪怕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哪怕要面对无数的质疑和反对,我也绝不退缩。”
王卓看着少年清秀而坚毅的侧脸,心中感慨万千:好一个鲜衣怒马怀瑾握瑜的少年郎!历史的记载果然不虚,这位未来的明仁宗,其仁爱并非懦弱,而是有着对更美好世界的深切向往和担当。他有着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勇气,敢于挑战传统,为了大明的未来不惜付出一切。
他也停下脚步,面向朱高炽,郑重拱手,目光中满是期待:“殿下心有‘沧海为舟,立马昆仑’之志,实乃大明之福。下官唯愿——风禾尽起,早日天下大同。愿殿下此行,能如那春风中的禾苗,茁壮成长,为大明带来生机与希望。”
“风禾尽起……”朱高炽轻声咀嚼着这四个字,眼中光芒闪动,仿佛看到了那美好的未来景象。他郑重还礼,声音沉稳而有力:“高炽谨记。路虽远,行则将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终有一天能实现这天下大同的理想。”
两人继续前行,至临近府门的一处回廊,四下渐趋安静,只有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丝丝缕缕的花香。王卓放缓语气,关切道:“殿下主动请命前往东大研学经济之道,志存高远,令人敬佩。只是东大毕竟远隔时空,国情迥异,殿下身系众望,此行千头万绪,还望务必珍重。东大之行,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经济知识,还要了解他们的文化、制度,这其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
朱高炽神色平静,目光澄澈如初,他坦然接过话头,声音平和而坚定:“王郎中的心意,高炽明白。您是想说,我此去东大,在许多人眼中,形同‘质子’,既为求学,亦是为安彼方之心,彰大明诚意,对么?”
他语气平和,毫无避讳,反而带着一种洞明世事的通透:“个人安危、一时毁誉,与天下大势、苍生福祉相比,何其微末。若能借此行,为我大明寻得富民强国之方,让百姓早日得见东大那般安居乐业的景象,莫说是‘质子’之名,便是龙潭虎穴,高炽亦愿往,不惧。”
王卓心神为之所摄,一时无言。他万没想到朱高炽早已将其中最敏感的关节看得如此透彻,且甘之如饴。这位少年世子,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担当,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了大明的未来,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此时,两人已行至王府大门。那高大的门扉,仿佛是一道通往未来的门槛。王卓停下脚步,所有感慨化作深深一揖,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舍:“殿下……珍重。王卓在京中,静候佳音。愿殿下此行顺利,学有所成,早日归来。”
朱高炽拱手还礼,神色庄重,目光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王郎中亦请珍重。高炽,必不负所托。定会将东大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带回大明,为大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卓转身迈过那道高高的门槛。就在他回身作别之际,恰见最后一缕金色的阳光突破云层,完完全全地笼罩在门内的朱高炽身上。那阳光如同希望的光辉,洒在少年世子身上,给他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辉。少年世子立于巍峨门庭之下,身形虽显“单薄”,却在光影交织中,仿佛承载起了一个时代的期许,沉静而恢弘。他就像一座灯塔,为大明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王卓胸中热潮涌动,那句“龙潭虎穴亦不惧”的誓言与眼前景象重合,让他不禁想起后世的名句:“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美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位少年世子,正是大明的希望,是未来大明的栋梁。
他深深望了一眼,将所有的敬佩与期望融入目光,再次揖别,旋即转身,大步融入京城熙攘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