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早朝,司礼太监当众宣布,皇上因连日操劳,圣体欠安,需静养一段时日。在此期间,由太子朱棣监国,总揽政务。消息传出,朝臣们虽感意外,但见太子神色如常,也无人敢多言,只当是皇帝年事已高,偶染微恙。
而此刻,被宣称需要“静养”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仅带着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一人,在王卓的引导下,悄然出现在了现代时空京郊的那座熟悉仓库。
仓库内,接到王卓提前报备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谭明,已在此等候。见到朱元璋,谭明并未行跪拜大礼,而是依照现代礼仪,郑重地拱手为礼,态度不卑不亢:“陛下远道而来,有失远迎。”
朱元璋打量着眼前这位气度沉稳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又环顾了一下这充满现代工业感的仓库内部,微微颔首:“谭局长不必多礼,入乡随俗便是。”
谭明也不多客套,直接安排道:“为了便于陛下在现代社会活动,避免不必要的关注,需要请陛下和蒋指挥使更换一下着装。”他示意工作人员推过来一个移动衣架,上面挂着各式各样的现代服装。
朱元璋目光扫过,最终落在一件做工精良、色泽沉稳的暗红色唐装上。“就这件吧,看着喜庆,也合咱这年纪。”他倒是会穿。而蒋瓛则一言不发地选了一套笔挺的黑色中山装,眼神锐利如鹰,时刻保持着最高警惕。
换装完毕,一位身着唐装、精神矍铄的老者,和一位气势内敛、如保镖般的中年人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朱元璋对着镜子照了照,对这副“老艺术家”的扮相似乎还挺满意。
接着,谭明递过来两张刚加急办理好的身份证和两部智能手机。“陛下,这是为您二位准备的合法身份证明。陛下您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朱国瑞’。”——朱元璋字国瑞,这个名字显然经过考量。
朱元璋拿起那张小小的卡片,仔细端详,上面有他的照片(不知何时被采集的)、化名以及一串数字编码,感觉颇为新奇。
谭明继续解释道:“这两部手机已经初步设置好,里面安装了必要的软件,微信钱包里也预存了一些零用钱,方便陛下在现代体验日常生活和小额消费。”他又递给王卓一张黑色的信用卡,“这是活动经费,由你负责统筹开销。”
王卓接过卡,半开玩笑地问了一句:“谭局,是不限额度那种吗?”
谭明只是笑了笑,没有接他这个话茬,转而再次对朱元璋说道:“陛下,为了确保您此行顺利且不受干扰,我们有关部门会安排人员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负责外围安全。另外,派李墨同志作为王卓的临时助手,他熟悉流程和各方关系,遇到任何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让李干事出面处理。”
旁边一位戴着眼镜、看起来精明干练的年轻人上前一步,向朱元璋微微躬身:“李墨听从安排。”
朱元璋对这套低调、高效且考虑周详的安排非常满意,点了点头:“有劳谭局长费心了。这样很好,咱就是来看看,不想搞得兴师动众。”
一切准备就绪,李干事询问道:“朱……朱老先生,您看,是否先用过午饭,然后我们再乘坐高铁前往南京?”
朱元璋显然对“朱老先生”这个称呼接受良好,他摆了摆手,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在路上吃吧,咱想早点看看这六百多年后的江山,到底是什么模样。”
“好的,那我立刻安排购买前往南京的高铁票。”李干事应道,随即开始操作手机。
即使是王卓,这也是他第一次乘坐高铁的商务座舱。宽敞舒适的座椅,安静平稳的环境,以及那窗外交错闪过、几乎拉成线的景物,都让他暗自赞叹。
朱元璋的感受则更为直接和强烈。当列车启动,速度迅速提升,窗外的田野、村庄、城镇以惊人的速度向后飞掠时,他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双手紧紧抓住了扶手,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奇。
“这……这铁车,竟能快到如此地步?”他喃喃道。
当从李墨口中得知,从北京到南京,如此遥远的距离,乘坐这“高铁”仅需三个多小时便可抵达时,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然后转头看向身旁的王卓,语气复杂地问道:“你在大明,要修建的铁路,跑起来的车,也是这样的吗?”
王卓闻言,苦笑着摇了摇头:“岳父,这高铁技术含量太高了。我们在大明规划的铁路,初期最多只能运行普通的内燃机车,速度慢得多,载重也有限。若是想达到高铁的标准,先不说技术能否实现,单是建造成本,一公里恐怕就得翻三倍还不止,而且我们目前也根本没有能运营和维护如此复杂系统的人才。路要一步一步走啊。”
朱元璋听完,没有再说话,只是重新将目光投向窗外。飞速倒退的景象中,偶尔掠过一片片整齐划一、高耸入云的现代化楼宇,那是在他的大明无法想象的都市森林。他静静地看着,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这个陌生而强大的时代光影,陷入了长久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