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金陵后,王卓没有立即进宫,而是先返回现代,用一天时间详细了解了中国用盐的历史以及现代制盐工业的各个环节。从海盐的滩晒法、井矿盐的真空制盐工艺,到食盐的加碘标准和成本核算,他都做了充分准备。
带着这些知识,王卓再次踏入皇宫。在谨身殿内,他看到了温馨的一幕:朱元璋正手把手教导朱高炽批阅奏章。老皇帝将一份关于漕粮的奏章摊开,耐心讲解着其中的门道,朱高炽则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里要注意,\"朱元璋指着奏章上的数字说,\"漕粮损耗历来有定例,但若是超出太多,就要仔细查问。不是漕工舞弊,就是沿途官员伸手。\"
朱高炽点头道:\"孙儿明白。前日查阅旧档,发现现今漕粮损耗较洪武初年增加了两成,这其中恐怕......\"
朱元璋满意地捋着胡须。在这个长孙身上,他看到了已故太子朱标的影子——同样的聪慧仁厚,同样拥有善于从细节中发现问题的敏锐。虽然朱高煦时常在背后讥讽这份聪明仁厚是\"狡诈伪善\",但朱元璋深知,守成之君正需要这样的品质。
\"陛下,太孙殿下。\"王卓适时出声行礼。
朱元璋这才抬起头,淡淡道:\"回来了?湖广的竹子都运走了?\"
\"回陛下,百万担竹板已全部运抵东大。\"王卓回道,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臣此去湖广,还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朱高炽放下朱笔,关切地问:\"姑父发现了什么问题?\"
\"是食盐。\"王卓神色凝重,\"臣在乡间走访时,亲眼见到一户农家,老妇人将一块发黑的盐块挂在灶头,每次做菜时只是放在锅里涮一涮就赶紧取出。她告诉臣,这一斤粗盐花了五十文钱,要省着吃一个月。\"
王卓的声音有些发颤:\"还有许多农户因为缺盐,出现了乏力、浮肿的症状。孩子们面色蜡黄,发育不良......\"
说到这里,王卓不自觉地握紧了拳头。作为一个从普通家庭走出来的人,他太了解底层百姓的苦楚。在现代社会,食盐不过是超市货架上最普通的商品,两块钱一袋。可在这里,却是百姓们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朱元璋手中的朱笔顿了顿,却没有说话。
朱高炽震惊道:\"竟至如此?姑父可有解决之法?\"
\"臣特意回东大请教了专家。\"王卓有条不紊地汇报,\"东大如今年产盐九千万吨,主要来自海盐、井矿盐和湖盐。其中食用盐只占一成,而且产能利用率仅七成。只要稍稍提高产能,就足够供应大明百姓。\"
他接着继续详细解释:\"我们可以分三步走。初期从东大输入成品盐应急。湖盐主要在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可暂不考虑。但海盐和井矿盐可以立即着手。引进东大的先进技术,比如在山东盐场架设光伏板,既解决生产用电,又能通过现代化设备提高食盐的产量和品质。\"
朱高炽听得入神,忍不住接话:\"姑父这个主意甚好。我记得史书上记载,从管仲的'官山海'到汉武帝的盐铁专营,盐政历来是国之重器。若是我们能够改进制盐工艺......\"
\"正是如此。\"王卓点头,\"我们可以借鉴东大初期的经验,实行统购统销,在压低盐价的同时提高品质。现在私盐猖獗,正是因为官盐质次价高。若是我们能提供价廉物美的官盐,就能从根本上消除私盐的生存空间。\"
二人越说越投机,却都没有注意到朱元璋越来越阴沉的脸色。
\"够了!\"
朱元璋突然拍案而起,震得案上奏章散落一地。老皇帝脸色铁青,指着王卓怒道:\"好你个王卓!按你这么说,降低盐价,那咱的盐引怎么办?数十万盐工如何生存?盐税从哪里收取?\"
王卓想要解释,却被朱元璋凌厉的眼神震慑。
\"你可知道盐税每年占朝廷收入的几成?两成!整整两成!\"朱元璋的声音冷得像冰,\"没了盐税,万一你的能力突然消失,或者你出了什么意外,咱的大明江山该如何维系?\"
老皇帝越说越激动:\"你是把咱的大明江山当成你理想的画布,随意挥毫,只为你那天下大同的理想,却从未考虑过朱明江山的存续!咱以为你做了咱的女婿会有所改变,没想到你反而变本加厉,更加肆意妄为!\"
王卓大脑一片空白。自从获得穿越能力以来,他确实一路顺风顺水,却忽略了封建时代固有的保守与谨慎。朱高炽更是被吓得脸色发白,手中的奏章都掉在了地上。
殿内一片死寂,只能听见朱元璋沉重的喘息声。
王卓本能地想要退缩——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开国皇帝雷霆之怒时的畏惧是刻在骨子里的。但当他想起湖广那个老妇人小心翼翼收起盐块时的模样,想起那些因缺盐而浮肿的农民,一股莫名的勇气突然涌上心头。
王卓深吸一口气,直视朱元璋:\"臣理解陛下的担忧。但是请陛下想一想,随着海外开拓的推进,来自海外矿产和贸易的收益,将来完全可以覆盖盐税的损失。\"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人总有生老病死。即便有一天臣不在了,随着大明的工业化发展和海外扩张,财政只会越来越充裕。”
王卓继续说道:“陛下可知,在二十世纪初期,西方人如何称呼我们吗?'食土民族'!因为西方当时规定,氯化钠含量低于85%的盐连牲畜都不能食用,而我们的百姓吃的盐,氯化钠含量普遍低于50%!\"
王卓接着取出随身携带的一个小玻璃瓶,里面装着雪白的精制盐:\"陛下请看,这是东大的食盐,跟我之前带过来的别无二致,在东大也最多也就是两斤斤粮食的价格。它的纯度达到99.6%,没有任何杂质。我们的百姓,配得上吃这样的盐!\"
\"你!\"朱元璋没想到一向恭敬的王卓竟敢当面顶撞,脸上顿时阴晴不定。就在他要发作时,朱高炽突然跪地:
\"皇爷爷息怒!孙儿以为,姑父所言确实有些道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皇爷爷已经为大明奠定了万世基业。孙儿有信心,即便将来没有姑父和东大的帮助,凭借对历史脉络的熟悉和现有的工业技术,也定能让大明越来越繁荣富庶。\"
这番话既维护了王卓,又安抚了朱元璋,更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朱元璋看着跪在地上的孙子,又看了看毫不退让的王卓,突然长叹一声:\"你们都起来吧。\"
他踱步到窗前,望着宫城外鳞次栉比的屋舍,沉默良久。最终,他转过身来,脸上带着疲惫与决断交织的神色:
\"盐政改革可以试行,但必须循序渐进。先在应天府试点,若是可行,再推广全国。至于盐税......\"老皇帝目光深邃地看了朱高炽一眼,\"太孙说得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吧。\"
这个妥协,让王卓看到了希望。他深深一揖:\"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