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会晤结束后的气氛略显微妙。晋王朱棡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似乎还在消化那惊人协议背后的深远影响与潜在风险。
而燕世子朱高炽则恰恰相反,白胖的脸上因激动而泛着红光,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他小心翼翼地收好了那部存有会议记录的手机,仿佛捧着传国玉玺。
王卓不敢耽搁,即刻带着朱家爷俩启动指南针,返回大明。
时空转换,三人瞬间出现在西郊校场。早有锦衣卫飞马入宫禀报。朱元璋得报,立刻下旨召见,并同时急召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入宫议事。
谨身殿内,灯火通明,气氛严肃。朱元璋端坐御座,秦王、燕王分列两侧,目光都聚焦在刚刚返回朱棡、朱高炽和王卓身上。
“儿臣(臣)叩见父皇(陛下)!”
“免礼。老三,高炽,速将彼邦详情,尤其是那会谈结果,细细奏来!”朱元璋开门见山,语气急切。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他显然做了充分准备。结合蒋瓛之前的报告和自己的亲眼所见,他将“东大”描绘成一个“经济极度繁荣、生产力鬼神莫测、文化昌明远超想象”的现代化强国。他言辞清晰,逻辑分明,着重强调了其社会组织能力和工业力量的可怕。
最后,他郑重地取出那部手机,在王卓的协助下,将会议记录要点展示给御座上的朱元璋,以及凑近观看的秦王和燕王。
当那“四万亿元人民币信用额度”、“零关税”、“不限品类采购”、“首批五千吨白银(约一亿两千万两)”等字眼清晰地呈现出来时,即便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朱元璋和朱棣,瞳孔也不由得剧烈收缩!
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死寂。
良久,朱元璋才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沙哑:“四万亿…好大的手笔!尤其是前期就肯提供一亿两千万两白银…他们,就不怕咱大明赖账不还吗?” 帝王的思维本能地首先考虑风险与控制。
王卓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回答:“回陛下,据谭局长所言,东大每年为购买各类矿产能源,所需花费便超过两万亿元,折合白银超过五亿两。若能通过此次合作,为我大明建立一个稳定且价格极其低廉的能源矿产供应渠道,对他们而言,这笔前期投入的风险是完全值得的。”
王卓顿了顿接着说道:“不仅如此,我大明若欲实现工业化,所需的一切机器设备、技术资料,乃至后续的维护升级,在很长时期内都需仰赖从东大采购。这本身就能极大帮助消化东大国内的过剩工业产能。此乃互惠互利之事,臣认为,我大明绝不能错失此千载难逢之历史机遇!”
这时,朱高炽眼中闪烁着光芒,适时补充,但他的角度却更为宏大和根本:“皇爷爷,孙儿在东大所见,深感震撼。其所呈现出的,并非仅是奇技淫巧与坚船利炮,更是一种能让亿兆黎庶皆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太平盛景!若我大明能借此东风,实现那等程度的工业化,则天下百姓皆可受益,开创亘古未有之盛世,真正做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此乃泽被万民、功在千秋之业啊!”
“朝堂议政,谨慎发言,那轮得到你妄加评议!”燕王朱棣立刻出声训斥儿子,但语气并非真正的怒斥,更像是提醒他注意场合和分寸,其眼神深处甚至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可。殿内几人都听得出,朱棣并非认为儿子说错了,而是提醒他收敛些。
朱元璋没有理会这点小插曲,他的目光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晋王朱棡:“老三,你一直没说话。你怎么看?你与他们接触最多,也亲眼见到了那番景象。”
朱棡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他的话语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却直击朱元璋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
“父皇,”朱棡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昔日父皇分封我等兄弟于各边塞要地,是为了巩固朱家天下,永镇四方。然则,受限于时代,我等藩王所能镇守的,不过是大明现有之疆土,甚至有时…还会因权力滋生不该有的心思,酿成祸患。”他这话意有所指,殿内几人都明白。
他话锋一转,眼中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但若接受东大之助,开启工业化,并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那我朱氏子孙所能开拓与镇守的,将不再是区区中原边塞,而是整个天下!日月所照之处,皆可为我大明疆土!”
他引用了一个刚刚学来的新鲜词:“儿臣在东大听闻一个说法:解决内部权力争斗与动荡,最好的办法无非两条——要么重新分配现有的蛋糕,要么,就想办法把蛋糕继续做大!”
朱棡猛地跪倒在地,声音恳切而决绝:“父皇!若您同意与东大合作,儿臣朱棡,愿第一个放弃太原封地!请父皇允准儿臣,率领船队,为大明,为我朱氏子孙,去开拓那浩瀚海洋之外的无主之地!将蛋糕做得足够大,大到我朱家子孙无需再为中原一隅之地而相争!”
这番话,如同洪钟大吕,重重地敲在朱元璋的心上!尤其是“把蛋糕做大”、“藩王出海开拓”这几个概念,瞬间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照亮了一条从根本上避免“靖难”之类悲剧重演的道路!
朱元璋猛地从龙椅上站起,目光如电,扫过殿下的儿子和孙子,脸上露出决断之色。
就在这时,朱高炽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重要之事,再次鼓起勇气开口,这次他的语气更加慎重:“皇爷爷,孙儿还有一事禀奏。在东大查阅史料时得知,我大明在原定历史中覆亡,原因错综复杂,除天灾不断、土地兼并、外敌入侵外,朝廷金融崩溃、财政彻底破产,亦是致命顽疾!白银流通混乱,币制崩坏,以致民穷财尽,无力应对任何危机。”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那会议记录上“五千吨白银”的字样:“东大此次应允提供的巨额白银,正是我大明彻底整顿金融、重塑货币体系之千载良机!孙儿恳请皇爷爷,允准孙儿参与此事,借鉴后世金融之策,以此批白银为基础,逐步确立稳健之银本位制度,统一币制,充盈国库,为即将开展之工业大业及开拓海外,奠定坚实之财政根基!此乃固本培元之要务!”
朱高炽这番话,将巨额白银援助的意义提升到了巩固国本的战略高度,深深打动了朱元璋。
“好!好一个‘把蛋糕做大’!好一个‘藩王出海’!好一个‘固本培元’!”朱元璋连说三个好字,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
朱元璋一连三个“好”字,声若洪钟,在谨身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敲定了大明未来数十年的国运走向。他眼中的光芒锐利而炽热,已然下定了决心。
“王卓!”
“臣在!”王卓立即出列。
“与东大往来,诸事繁杂,非寻常臣工能处置。朕命你全权负责与东大一切对接事宜!凡需沟通、传递消息、运送物资,皆由你统筹调度,可直接向朕或燕王禀报!”
“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王王卓深知责任重大,郑重领命。
朱元璋稍顿,提出关键问题:“策已定,然千头万绪,具体如何着手?四万亿如何花?工业如何建?海如何开?”
王卓早有准备,即刻回答:“回陛下,此事关乎国运,需谋定后动。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臣再赴东大,请其组织顶尖经济、工业、规划专家,根据大明现状与需求,量身定制一份《大明工业化及海外开拓总体规划》。需详列产业步骤、资源清单、人才方案及预期成效。如此,方能目标明确,高效利用额度和时机。”
“善!就依你所奏!”朱元璋点头,“你尽快再赴东大,务必将此事办妥。”
这时,朱高炽再次上前,恳切请求:“皇爷爷,孙儿深感后世学问精深,尤那货币金融、财政税收之道,实乃治国重器。孙儿恳请皇爷爷恩准,允我随王郎中同往东大。孙儿愿深入其学府机构,专心研学经济金融,以期他日能为大明构建稳固的新财政货币体系,不负皇爷爷所托!”
朱元璋看着目光炯炯、充满求知欲的孙子,心中欣慰,沉吟片刻便道:“准了!知不足而求学,方为栋梁。高炽,朕许你同往。定要用心钻研,将后世经济精髓实实在在学回来!”
“谢皇爷爷隆恩!孙儿定勤勉刻苦,绝不辜负期望!”朱高炽激动跪谢。
王卓听闻此言,内心不由一喜:“这分明就是留学!东大官方若知大明第三代继承人亲自来学,必然极为欢迎。朱高炽深入理解现代经济运作,不仅利于眼下合作,更能保证未来大明政策的延续性和合作的稳定性,这对双方都是巨大利好。”
“老四!”朱元璋看向朱棣,“谈判大略已定,具体细则,待规划取回,由你主导细商。”
“儿臣遵旨!”朱棣沉稳应下。
“老三!”又看向晋王朱棡,“开拓海外之事,朕记下了。你先行整备,待大局定后,自有你扬帆出海之时!”
“臣遵旨!”朱棡朗声应答,充满战意。
“臣等遵旨!”众人齐声应和。
至此,大明未来的国策与核心布局,在谨身殿内尘埃落定。一条依托外部智识实现内生变革,并通过海外开拓实现永续发展的道路清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