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降的收割者护卫舰被代号“囚笼”的特殊工程队彻底接管。它如同一条被拔去毒牙的死蛇,静静悬浮在“心火号”的牵引光束中,暗灰色的舰体在“心光”的映照下更显破败诡异。李静雅带领的团队小心翼翼地对其进行着解剖式的分析,每一个步骤都如履薄冰,生怕触发什么未知的自毁程序或信息陷阱。
初步的外部扫描结果令人困惑。这艘战舰的科技风格确实与之前遭遇的敌人同源,但其内部结构显示出一种不协调的拼凑感。某些部分精密得超越认知,而另一些区域则显得粗糙、冗余,仿佛后期强行加装上去的。
与此同时,对栖息地“残光号”幸存者的救援和初步安置也在紧张进行。苏婉清的医疗团队带来了先进的治疗设备和药物,处理着长期营养不良、辐射病和各种创伤。艾莉西亚则带领科研小组,开始收集这片星域的环境数据,并与沃克舰长等知情者深入交流,试图拼凑出“收割者”和“寂静墓场”的更完整图景。
数日后,两份初步报告摆在了林洛和秦雪面前。
来自李静雅的技术分析报告指出:
1. 能量核心异常:投降敌舰的能量核心并非单一结构,而是由一个高度复杂的“虚无引擎”和数个相对落后、风格迥异的辅助能源模块强行耦合而成。这种耦合极不稳定,像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比如长距离追踪或特定武器供能)而进行的临时改造。
2. 信息库高度加密且自毁:主信息库在投降后不久便启动了底层格式化程序,虽然被“囚笼”队强行中断,但绝大部分数据已无法恢复。仅抢救出一些碎片化的航行日志和一条被多次重复、优先级极高的指令片段——“定位并标记‘摇篮’残响……优先级:抹除……”
3. 发现未知空间褶皱:在舰体深处一个极其隐蔽的、非标准加装的舱室内,发现了一个稳定的、但未被激活的微观空间褶皱。其能量签名与“虚无引擎”不同,反而带着一丝……微弱的、与“心光”有些许类似的“秩序”感?目前无法判断其用途。
“‘摇篮’残响?”林洛眉头紧锁,这个词让他瞬间联想到了K-23基地深处的那个“摇篮”。“难道它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毁灭现有文明,还包括清除所有与‘初始回响’类似的存在痕迹?”
秦雪指着那条关于空间褶皱的记录:“这个发现很关键。它说明这艘战舰,或者它背后的势力,可能掌握着不同于‘虚无’的其他技术,或者……曾经接触、俘获过其他文明的技术并加以利用。”
另一边,艾莉西亚与沃克舰长的交流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沃克提供了一份他凭借记忆绘制的、通往“寂静墓场”边缘的粗略星图,并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根据我们逃出来时的观测,以及更早一些侥幸逃离的残骸传来的最后信号,‘寂静墓场’并非完全静止。”沃克在虚拟星图上指出了几个点,“它的边界在缓慢地、不规则地蠕动,像活物一样吞噬着周边星域。但在某些特定区域,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如同‘墓碑’般的巨型引力异常体。我们怀疑,那些是被完全‘寂静化’的恒星或星系的残骸,它们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标记了‘墓场’的边界和……可能的‘入口’。”
“入口?”汐澜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
“只是猜测。”沃克叹了口气,“没人进去后还能出来。但根据‘收割者’零星的信息泄露,它们似乎能自由出入‘墓场’,并将那里作为基地和……‘献祭’场所。我们怀疑,那些‘墓碑’附近,可能存在它们使用的通道。”
结合两份报告,一个模糊的行动计划逐渐浮现。
“投降敌舰上的那个空间褶皱,会不会就是一种……导航设备?或者通道钥匙的组成部分?”艾莉西亚推测道,“而它的目标‘摇篮残响’,很可能就是指‘初始回响’这类存在。它们在大规模‘净化’的同时,也在有目的地清除特定的‘威胁’。”
林洛沉思片刻,做出了决定:
“第一,继续深度破解投降敌舰,重点研究那个空间褶皱,看能否安全激活或逆向推导其原理。这可能是我们理解敌人技术、甚至找到进入‘墓场’方法的关键。”
“第二,按照沃克舰长提供的星图,派遣一支精锐侦察小队,前往最近的‘墓碑’标记点进行实地勘察。任务是确认‘墓碑’状况,探测其引力异常模式,并寻找任何可能与空间通道相关的迹象。”
“第三,全力协助‘残光号’幸存者重建家园,将他们吸纳为‘心火’文明的外围成员。他们丰富的(albeit 悲惨的)经验,将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心火”文明在首战告捷后,没有冒进,而是选择了稳扎稳打的策略。他们像谨慎的考古学家,一边剖析着俘虏带来的技术谜题,一边探寻着通往终极黑暗领域的路径。
投降敌舰深处那未被激活的空间褶皱,如同一个沉默的潘多拉魔盒,等待着被揭开秘密的那一刻。而远方的“寂静墓场”,那些巨大的引力“墓碑”,则如同黑暗海岸线上的灯塔,指引着方向,也预示着无尽的危险。
远征的下一阶段,将在解密与探索中同步展开。
(第二百零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