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23基地在惨胜的硝烟中喘息。星空中漂浮的“清理单元”残骸无声地诉说着战斗的惨烈,而基地本身更是伤痕累累,外部防御设施损毁过半,多个区域暴露在真空之中,能源网络也接近崩溃的边缘。
但这一次,绝望没有蔓延。因为“启明号”带回了希望的火种——“先驱者”艾德拉馈赠的庞大数据库。
修复与升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优先级同步展开。整个基地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沸腾的工地。
能源核心重建(最高优先): 原有的聚变反应堆在战斗中严重受损。工程团队没有选择修复,而是基于“先驱者”数据中一种更高效、更稳定的“量子潮汐能量核心”蓝图,直接在原址进行重建!这种新型核心能从空间本身的量子涨落中汲取能量,虽然初始功率提升不大,但输出极其稳定,且几乎不存在过载风险,为后续所有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防御系统革命性升级:
1. “异构规则护盾”矩阵化: 李静雅团队成功将“启明号”上的护盾技术放大、优化,在基地外围构建了三个相互嵌套、规则偏向各不相同的巨型护盾发生器。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能量屏障,而是形成了某种局部“规则领域”,能极大程度地扭曲和迟滞“架构”单位的规则攻击。虽然全覆盖能耗巨大,但关键时刻能为核心区域提供宝贵防护。
2. “逻辑陷阱”防御网络: 陈筱雨和艾斯特拉主导,基于“信息病毒”和“先驱者”对“架构”协议漏洞的研究,开发出了被动防御系统。他们在基地周围的太空布设了大量微型信号发射器。这些发射器平时静默,一旦检测到“架构”特征的扫描波,就会自动发射经过精心编制的、蕴含逻辑悖论的干扰信号,如同设置了一片无形的“逻辑雷区”,能有效干扰低级别“清理单元”的判断,甚至诱发其内部错误。
3. “能量镜像”装甲涂层: 利用“能量吸收-再辐射”技术的升级版,新型装甲不仅能吸收能量,还能进行短暂存储和精确的“频率模仿”,能将遭受的部分攻击能量以敌方护盾的共振频率反射回去,实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效果。
武器系统针对性强化:
1. “破楔”重型鱼雷: 专门针对“架构”单位护盾的弱点频率设计,弹头搭载了能瞬间释放特定能量脉冲的装置,对护盾的穿透力极强。
2. “静滞”光束炮: 基于“静滞迷彩”原理开发的防御性武器,能发射一种特殊的能量场,短暂“冻结”目标区域的物理规则,使范围内的敌方武器失效或导弹停滞,为防御争取时间。
3. “悖论”投射器(实验性): 基地最强大也最危险的武器,仅有一座原型机。它能将高度压缩的“逻辑炸弹”直接投射到敌舰内部,尝试瘫痪其核心处理系统。但使用风险极高,且对高级别单位效果未知。
侦察与通讯网络拓展:
1. “深空之耳”监听阵列: 布设了更多、更隐蔽的超光速监听站,监控范围覆盖了通往“归源之眼”的大部分可能路径,力求尽早发现威胁。
2. “幽灵”中继卫星: 新一代中继卫星采用了更强的隐匿技术,如同幽灵般散布在基地周围数光年内的关键节点,确保了即使在强干扰下也能维持基本的通讯链路。
在整个升级过程中,“芽”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她对“先驱者”的技术和设备表现出极高的亲和力,往往能凭直觉指出能量回路的最优连接方式,或者感知到设备内部难以察觉的不稳定节点。她仿佛一把活着的“钥匙”,大大加速了某些关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进度。苏婉清密切监控着她的状态,发现这种参与似乎正温和地激发着她潜在的能力,而非造成负担。
艾莉西亚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她的知识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先驱者”数据的背景和深意,避免了许多可能走弯路的错误解读。
时间一天天过去。基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蜕变。外部依然残留着战争的伤疤,但其内核已然变得更加坚韧、更加致命。
一个月后,新型能源核心成功上线,稳定的能量流如同强心剂般注入基地的每一个角落。 两个月后,三重规则护盾首次联合运行测试成功,基地仿佛被笼罩在一层不断变幻色彩的光晕之中。 三个月后,第一批量产的“破楔”鱼雷和“静滞”光束炮开始装备留守的防御舰队。
他们正在将家园,从一个被动挨打的避难所,逐渐铸造成一颗……能刺痛任何来犯之敌的金属尖刺。
然而,林洛和所有高层都清楚,这些升级或许能应对小股的“清理单元”,但面对“归源之眼”可能派出的主力,甚至那个恐怖的追踪者,依然远远不够。
他们缺少的,是决定性的力量。是能真正威胁到“架构”核心、能执行“零号避难所”协议的能力。
这一日,陈筱雨和艾斯特拉带来了一个关于“悖论”投射器的最新分析报告,以及一个极其大胆的提议。
“根据艾德拉的数据和我们对‘架构’逻辑漏洞的深入研究,‘悖论’投射器理论上存在一种……‘过载运行模式’。”艾斯特拉的眼神闪烁着科学家特有的、混合着兴奋与恐惧的光芒,“通过超频运行,并将‘芽’的能量作为引导,或许能将它发射的‘逻辑炸弹’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甚至……可能暂时在极小范围内‘覆盖’或‘改写’‘架构’的底层协议规则。”
“但这需要难以想象的能量,而且……投射器本身和作为引导的‘芽’,都可能……崩溃。”陈筱雨补充道,语气沉重。
这是一个赌上一切的方案。一把可能伤己更甚伤敌的双刃剑。
林洛的投影沉默地悬浮着,光芒明灭不定。
就在这时,基地最外围的“深空之耳”监听阵列,传回了一个经过多次中继、微弱却清晰的信号。
信号并非来自“归源之眼”的方向。 而是来自更遥远的、从未探索过的银河系另一条旋臂。 信号的内容,经过破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
【——‘摇篮’已陷落——】 【——‘墓穴’苏醒了——】 【——它正在……移动——】
信号戛然而止。
控制中心内,刚刚因升级而稍显振奋的气氛,瞬间再次降至冰点。
“永夜墓穴”……苏醒了?而且……正在移动? 它要去哪里? “归源之眼”吗?
一个恐怖的造物,正在驶向银河的心脏。
而他们,这把刚刚淬火、尚未完全打磨好的剑,必须决定是否要提前出鞘,去面对这场远超想象的、席卷整个银河的风暴。
铸星为盾,方能有一线生机。 但盾成之日,或许即是决战之时。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