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毕业,载誉而归。沈青云回到清源县,迎接他的不仅是干部们热情的笑脸,更有堆积如山的公务与潜藏在笑脸下的暗流。
省委主要领导在结业谈话时对他的勉励犹在耳边:“青云同志,基层是熔炉,也是试金石。大胆工作,省委支持敢于担当的干部。”这番话,既是定心丸,也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履新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上,气氛看似和谐,却透着一丝异样。
新任县长罗文斌,是刚从市里空降下来的干部,据说背景深厚。他满面春风地肯定了沈青云在党校期间的工作交接安排,随后话锋一转:“沈书记,您在学习期间,我们按照既定方针稳步推进。目前有个情况,市里对咱们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提出了新要求,认为我们过于保守了。”
他递过来一份方案:“这是几家实力雄厚的企业联合提出的‘清源新城’开发计划,准备在城东新区投资三十个亿,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居住中心。一旦落地,我县的Gdp和财政收入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沈青云快速浏览着方案。投资额巨大,规划听起来很美,但核心区域涉及大量未开发的土地,其中一部分更是生态红线调整后争议地带。牵头企业,赫然是一家名为“鼎峰建设”的公司,注册地就在省城,成立时间不足一年,但资本金却雄厚得惊人。
“文斌同志,这个项目规模很大,涉及规划调整、土地征用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沈青云合上方案,语气平稳,“需要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和民意听证,不能急于求成。”
罗文斌笑容不变:“当然,当然,一切按程序办。只是市里催得紧,机会不等人啊。沈书记,咱们清源底子薄,能引来这样的金凤凰不容易。”
常委会上,几位原本紧跟沈青云的常委,态度也变得有些暧昧,言语间对“巨大发展机遇”充满了向往。沈青云心头一沉,他离开不过两月,县里的风向似乎已经开始微妙转变。这不是狂风暴雨,而是温水煮蛙。
散会后,沈青云立即召见了李卫国。
“鼎峰建设,查!”沈青云言简意赅,“我要知道它的真实背景、资金来源,以及它和罗县长,还有省里那位刘秘书,有没有关联。”
李卫国面色凝重:“书记,您不在的时候,罗县长和市里、省里的一些老板接触频繁。另外,我们监控的那个境外号码,最近一个月,与县里一个新注册的空壳公司有过几次短暂联系,这个空壳公司的注册人,经查是个七十岁的农村老人,根本不知情。”
线索零碎,却都隐隐指向一个方向——对方正在用更隐蔽、更“合规”的方式卷土重来,试图通过庞大的投资和上层压力,撬开清源的防线。
晚上,沈青云与周晓卉通话。周晓卉的设计工作室业务拓展,对省城建筑圈的消息更加灵通。
“青云,鼎峰建设这个名字我听说过。”周晓卉语气担忧,“圈内传言他们拿项目手段很不一般,背景很深。而且,我听说他们最近在疯狂挖角有资质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似乎急着组建团队,像是在为什么大项目做准备。”
拼图又多了一块。沈青云确信,“新城开发”就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目的可能就是套取土地和政策资源,甚至进行新一轮的洗钱。
几天后,沈青云主持召开全县重点项目推进会。罗文斌力主将“清源新城”项目作为头号工程加快推进。
轮到沈青云总结时,他没有直接否定罗文斌,而是目光扫过全场,沉声道:“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清源的优势在生态,根基在民生。任何项目,都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生态环保的底线、群众利益的底线、廉洁安全的底线!”
他语气陡然严厉:“特别是投资巨大的项目,更要瞪大眼睛,查清背景,核实资金!我们要的是真投资、实项目,绝不允许任何人打着投资的旗号,在清源搞圈地、搞投机、甚至搞非法勾当!”
他宣布成立由自己亲自担任组长的重大项目审核领导小组,对所有亿元以上投资项目实行“三重审核”,并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
“对于‘清源新城’项目,我原则同意纳入论证。”沈青云看向罗文斌,话里有话,“但必须严格按照新规,完成所有审核程序,一项都不能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捷径可走,谁打招呼都没用!”
会场一片寂静。罗文斌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沈青云这番敲山震虎,明确划下了红线,也警告了潜在的插手者。
然而,对手的反击来得更快、更阴险。
次日一早,网上突然爆出“猛料”:有“知情人士”实名举报沈青云在灾后重建中收受承建商贿赂,并附有几张模糊的夜晚照片,显示沈青云从一个商人的车上下来,手里似乎拿着一个盒子。同时,另一篇小作文开始流传,暗指沈青云生活作风有问题,与某位女设计师(影射周晓卉)关系暧昧,利用职权为其工作室介绍项目。
举报材料写得有鼻子有眼,瞬间在网络上发酵。虽然组织部门很快出面澄清,但舆论已被点燃,各种质疑和谩骂充斥评论区。
王大山气得直拍桌子:“卑鄙!无耻!这是赤裸裸的诬陷!”
李卫国也眉头紧锁:“照片是拼接的,那个盒子是人为p上去的。但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沈青云看着那些不堪入目的言论,内心愤怒,但更多的是冷静。他知道,这是对方见他态度强硬,使出的“围魏救赵”之计,意图用污名化将他逼退,至少让他无法集中精力调查“新城项目
压力之下,沈青云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决定。
他主动向市委和省委纪委汇报了网络举报情况,并请求纪委对自己进行全面调查,同时,也请求对举报内容中涉及到的所有项目和人员一并审查。
“身正不怕影子斜。”他在电话里对市纪委领导说,“我愿意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但我也要求,对于恶意诬告诽谤、破坏清源稳定发展大局的行为,必须一查到底,揪出幕后黑手!”
这一招以退为进,将皮球踢了回去。主动要求调查,彰显了自身底气,也堵住了悠悠众口。而要求追查诬告,则直接将矛指向了背后的阴谋者。
同时,他指示宣传部门,不再被动辟谣,而是主动公布灾后重建所有项目的审计结果、招标流程,用详实的数据和透明的信息回应质疑。关于周晓卉,他坦然公开承认恋情,并说明其工作室参与的都是公开竞标项目,一切合规合法。
真相的阳光开始驱散迷雾,网络舆论在官方公布的大量事实面前,逐渐转向。
经过这一轮风波,“清源新城”项目的推进暂时放缓。罗文斌的态度也收敛了许多,至少在表面上更加配合沈青云的工作。
但沈青云知道,斗争远未结束。李卫国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那个与境外联系的空壳公司,其实际控制人经过层层穿透,最终指向了鼎峰建设的一名隐名股东。而这张隐秘的网,似乎与党校同学刘志远,存在着若有若无的联系。
深夜,沈青云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县城稀疏的灯火。对手比他想象的更狡猾,力量也更庞大。他们不再硬碰硬,而是选择渗透、造谣、利用规则和压力,无所不用其极。
他拿起桌上那份“清源新城”的规划书,眼神锐利。这不再是简单的发展之争,而是一场关乎清源未来命运,也关乎他个人政治生命的保卫战。
“看来,得去会会这位‘鼎峰建设’的老板了。”沈青云轻声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看看这潭水,到底有多深。”
清源的夜空,星子晦暗不明,一如这扑朔迷离的棋局。而执棋者,已然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