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芒种新麦续烟火
芒种时节的庭院被蝉鸣填满,桂树枝繁叶茂,投下浓密的绿荫。林晚星在灶台前忙碌,新收的麦粉在竹筛里簌簌作响,混着南瓜泥揉成面团,发间的银簪随着动作轻晃,沾了点金黄的粉末。
“今年的新麦格外劲道。”她将醒好的面团切成小块,“阿香说忆香长牙了,特意做了软乎乎的麦香糕,不用牙也能抿着吃。”
靖王爷走进厨房时,左臂正拎着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青瓜和番茄,是他在庭院小菜园种的。他放下篮子便接过擀面杖:“我来擀皮,你做馅,今日我们试试南瓜菜盒子。”他擀的面皮虽不够圆整,却薄厚均匀,比去年做南瓜饼时熟练多了。
两人配合着包菜盒子,面皮在掌心翻飞,菜馅的清香混着麦粉的甜香弥漫开来。林晚星看着他灵活的左臂,忽然想起初见时他空荡荡的衣袖,眼眶微微发热:“还记得你第一次尝试握笔,手抖得连墨都蘸不稳,如今擀面皮比我还利落。”
“都是被你逼出来的。”靖王爷笑着刮她鼻尖,“你说‘不会做糕点的王爷不是好夫君’,我哪敢偷懒。”他指着窗外,“雨瓜和念暖在摘桂花呢,说是要学你做桂花酱,小心别让他们把花苞都掐完了。”
厨房外传来孩童的欢笑声,夹杂着阿香的叮嘱。林晚星探头望去,见雨瓜踮着脚够花枝,念暖举着小竹篮在旁接应,两个孩子的身影在桂树下晃动,像两只活泼的小蝴蝶。
菜盒子出锅时,金黄的外皮冒着热气,咬开一角便有汤汁流出。靖王爷拿起一个吹凉,小心地递到林晚星嘴边:“尝尝我们的劳动成果,这烟火气,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二、大暑纳凉话家常
大暑的傍晚,街坊们又聚在王府庭院纳凉。张婶摇着蒲扇讲当年的趣事,货郎切开冰镇的西瓜,红瓤甜汁顺着刀缝流淌,引得孩子们直咽口水。
林晚星端出刚做好的绿豆南瓜羹,青瓷碗里盛着碧绿的羹汤,上面缀着雪白的莲子:“快喝点解暑,加了冰糖和桂花,甜而不腻。”她给阿香递过一碗,看着她怀里的忆香,孩子正抓着块南瓜饼干啃得香甜。
“这丫头随她娘,也是个馋嘴的。”阿香笑着擦去孩子嘴角的饼干屑,“前日雨瓜偷偷拿南瓜饼喂她,结果她抱着雨瓜的手啃,把哥哥咬得直哭,却自己咯咯笑。”
靖王爷正给孩子们讲江南的故事,说那里的荷塘七月开满荷花,莲子嫩得能掐出水。小柱子听得入迷,举着南瓜形状的灯笼问:“王爷,江南的南瓜是不是也比京城的甜?”
“等秋收后带你去看看便知。”靖王爷笑着点头,忽然指向天空,“看那晚霞,像不像晚星做的南瓜饼?”
众人抬头望去,天边的晚霞果然泛着暖黄的光晕,边缘镶着金边,真像刚出炉的南瓜饼。林晚星靠在他肩头,听着街坊们的笑语,闻着空气中的瓜香与花香,心里暖融融的:“这样的日子,真好。”
“会一直好下去的。”靖王爷握紧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有你,有孩子们,有街坊们,有这满院的烟火气,日子只会越来越甜。”
三、立秋晒秋盼丰年
立秋这天,庭院里晒满了收获的作物:金黄的玉米串成帘子挂在廊下,火红的辣椒铺在竹匾里,雪白的棉花堆成小山,还有新收的桂花用纱布包着,吊在屋檐下风干。
林晚星正将南瓜切成薄片晾晒,准备做南瓜干。靖王爷在旁帮着翻晒桂花,动作轻柔得像对待珍宝:“今年的桂花比往年香,赵灵儿来信说江南的桂花也开了,问我们要不要再去赏桂,她新酿了桂花酒等着。”
“等忙完秋收就去。”林晚星笑着点头,“顺便带雨瓜和念暖看看江南的稻田,让他们知道南瓜饼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她指着墙角的竹筐,“张婶送来的新米,说做南瓜粥最香,等下熬一锅,给街坊们都送些。”
孩子们在晒满作物的庭院里奔跑,雨瓜举着南瓜形状的风车,念暖追着飞舞的蝴蝶,银铃般的笑声惊起廊下的燕子。阿香坐在竹椅上纳鞋底,时不时抬头叮嘱一句,阳光洒在她含笑的脸上,温暖得像幅画。
靖王爷忽然拉起林晚星的手,走到桂树下:“你看这满院的收成,像不像我们这些年攒下的日子?”他指向晒秋的作物,“玉米是安稳,辣椒是热烈,棉花是柔软,桂花是香甜,加起来就是我们的余生。”
林晚星望着他温柔的眼眸,那里映着满院的金黄,也映着她的身影。她踮脚摘下一朵桂花,别在他发间:“还有这个,是年年岁岁的牵挂。”
夕阳西下时,晒秋的作物被镀上金边,空气中浮动着谷物与花香的甜香。靖王爷推着轮椅,林晚星在旁推着,两人慢悠悠地巡视着庭院,检查晾晒的作物。孩子们的笑声从厨房传来,混着南瓜粥的甜香,将立秋的傍晚酿得暖融融的。
晚风穿过桂树,吹起林晚星的发丝,也吹落几片金黄的花瓣,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远处传来街坊们的谈笑声,近处是灶房的烟火气,岁月就这样在柴米油盐的陪伴里缓缓流淌,带着南瓜饼的甜香,带着桂花的清冽,带着余生漫长里,细水长流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