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在后续的全国防汛调度会上,再次通报了这件事,语气沉重:“专项款是‘红线’,谁碰谁倒霉!北方各省要引以为戒,严格管好手里的资金,要是再出现类似情况,不仅要追究责任人,还要扣减后续的资金拨付额度!”
北方各省负责人脸色凝重,纷纷表态:“会立刻开展资金自查,确保专项款专款专用,绝不再出现挪用、截留的情况。”
督查组的工作不仅是“查问题”,还帮着“解难题”。在北方某省的偏远山区,督查组发现,由于当地交通不便,施工物资运输成本高,部分施工队面临资金紧张的情况。
督查组把情况上报后,陆云立刻协调该省财政部门,调整资金拨付方式——将后续工程款按“进度+需求”分批次拨付,还联系了当地的物流企业,争取到了物资运输的优惠价格,帮施工队降低了成本。
施工队队长感动地说:“本来还担心资金不够,没想到督查组不仅帮我们查问题,还帮我们解决困难,这下能安心施工了!”
陆云也时刻关注着督查组的进展,每天晚上都会和各组负责人通电话,了解当天的督查情况。当听到“大部分省份资金使用规范,仅1个县出现问题且已整改”的消息时,他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
期间,北方某省的村民还向督查组反映,希望能公开专项款的使用情况,让老百姓也能参与监督。督查组把这个建议上报给陆云后,陆云立刻要求北方各省:“每月在政府官网公开专项款的使用明细,包括资金流向、工程进度、物资采购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很快,北方各省都在政府官网上开设了“水利专项款使用公示栏”,每月定期更新信息。村民们只要打开官网,就能清楚看到每一笔钱花在了哪里,工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北方某省的村民老张,每天都会上网查看公示栏,看到专项款都用在了河道清淤、坝体修复上,还看到了施工队的工资发放记录,笑着对邻居说:“政府不仅拨了钱,还公开透明,我们老百姓放心!”
转眼一个月过去,督查组完成了首轮全面督查,向陆云提交了《水利专项款督查报告》,报告显示,北方各省专项款使用规范率达99%,仅1起违规案例已整改到位,工程进度也比预期快了5%。
陆云翻看报告时,秘书进来汇报:“陆首长,北方某省给您寄了一面锦旗,还有一封感谢信,是当地村民联合写的,说感谢您申请专项款、派督查组,让他们能安心等着水利修好。”
陆云接过锦旗,上面写着“专款护水利,民心连京都”,感谢信里,村民们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整治后的河道变化,还说等明年春天,要在河道旁种上果树,邀请陆云去看看。
看着锦旗和感谢信,陆云心里满是暖意。他对秘书说:“让督查组继续留在北方,开展第二轮督查,直到所有整治工程完工。告诉他们,监管不能松,要一直盯到工程验收合格,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秘书点点头,转身出去安排。陆云靠在椅背上,想起北方各省从洪涝后的满目疮痍,到如今整治现场的热火朝天,又想起专项款从申请、拨付到监管的每一个环节,心里很是感慨。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专款拨付暖民心,严格监管守底线。水利修复不仅是修河道、固大坝,更是修民心、筑信任。只有把每一笔钱用在实处,把每一项工程做扎实,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安心,让防汛防线真正牢固。”
此时,北方各省的整治现场,施工队正趁着晴好天气加快进度,挖掘机轰鸣着清理淤泥,工人们忙着加固坝体;督查组的同志还在各地巡查,核对资金流水、查看工程质量;村民们则时不时去现场看看进展,脸上满是期待——所有人都在为了明年的安稳汛期,为了更好的生活,默默努力着。
北方各省水利整治临近尾声,陆云看着水利部送来的竣工申请,没有再提亲自带队——他清楚自己需统筹全国防汛大局,当即叫来秘书:“通知侯亮平,由他牵头组建联合验收组,去北方10省实地验收,务必守住质量底线。”
秘书刚要去传达,陆云又补充:“验收组里必须加派群众代表和第三方检测人员,不许搞‘熟人验收’;每到一处,既要查工程数据,更要听老百姓的心里话,不合格的坚决返工,结果直接向我汇报。”
侯亮平接到通知时,正在京都市纪委梳理防汛领域的监督案例,接到任务后立刻行动。当天下午,他就敲定了验收组名单:10名水利专家、5名第三方检测人员、3名基层群众代表,还有2名纪检干部,确保验收全程公正、透明。
出发前,侯亮平特意召开验收组会议,语气严肃:“陆首长特意交代,验收不是‘走过场’,北方水利整治是补短板的关键工程,要是带着隐患迎汛期,就是对老百姓不负责任,大家必须拿出‘钉钉子’精神,查细查透。”
他还明确分工:专家组负责核查工程技术指标,第三方检测组做质量抽检,群众代表收集村民意见,纪检干部监督验收流程,避免出现“人情干扰”。
第二天一早,验收组分成5队,分头奔赴北方各省。侯亮平亲自带队,去了之前挪用专项款的那个县——这里既是整改重点,也是陆云格外关注的地方,容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