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的舞台余热未散,金珉周的工作室却迎来了更棘手的挑战——一个横跨中韩两国的音乐祭典邀约,要求他们牵头打造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闭幕演出。企划书送到桌上时,窗外正刮着初秋的风,卷着几片落叶撞在玻璃上。
“要把琵琶和电子合成器放在同一个舞台?”新人作曲家阿澈捧着企划书,眉头拧成了结,“前辈,这会不会像把水墨画和涂鸦拼在一起?”
金珉周没说话,指尖划过页脚的合作名单——中国的琵琶演奏家林砚,是她几年前在音乐节上见过的人,当时对方即兴弹奏的《春江花月夜》,让她至今记得琴弦震颤时的余韵。
“去见林老师吧。”她合上企划书,起身拿过外套,“有些碰撞,得亲眼看看才知道火花是什么颜色。”
飞往苏州的航班上,阿澈还在翻查林砚的资料,突然指着屏幕笑出声:“前辈你看,林老师去年在采访里说‘传统乐器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让它会跑会跳’,这话跟你说的‘舞台要呼吸’好像啊!”
金珉周望着窗外流动的云层,忽然想起第一次和郑艺琳讨论编曲时的场景。那时她们总为一个音符的处理争到脸红,郑艺琳说:“音乐哪有对错?不过是风往不同的方向吹罢了。”
林砚的工作室藏在平江路的老巷子里,推开雕花木门,就听见琵琶声从里屋漫出来,不是规整的古曲,而是带着点爵士的慵懒节奏。林砚穿着素色旗袍,指尖在琴弦上翻飞,看见她们进来,笑着抬了抬下巴:“来得正好,试试这段?”
她把乐谱推过来,金珉周扫了一眼就愣住了——琵琶的旋律线旁,赫然标着电子鼓的节拍提示。阿澈凑过来看,忍不住惊叹:“林老师,您这谱子……像给琵琶穿了双运动鞋啊!”
林砚朗声笑起来,拨了个清脆的泛音:“不然呢?总不能让它裹着小脚走路吧。”她看向金珉周,“听说你给aespa写的歌里,藏了段古筝采样?我倒想看看,咱们能不能让琵琶也蹦跶起来。”
讨论从午后持续到暮色沉沉。当林砚提出用《十面埋伏》的经典段落做基底,叠加重低音电子音效时,阿澈吓得差点把咖啡洒在谱子上。金珉周却在草稿纸上画下两个交错的音符:“试试把琵琶的轮指和电子合成器的延音混在一起,像两个人在黑夜里对暗号。”
窗外的巷子渐渐亮起灯笼,琵琶声和键盘声开始缠绕着往上飘。有路过的老人驻足听了会儿,念叨着“这调子怪得很”,却又站着没走,直到一段熟悉的《茉莉花》旋律从混搭的声响里钻出来,才笑着摇了摇头:“哦,还是咱认识的那朵花嘛。”
离开苏州前,林砚送给金珉周一把旧琵琶拨片:“我师父说,好的拨片得养,用得越久,越懂你想让它说什么。”金珉周接过时,指尖触到上面细密的纹路,像摸到了无数个被琴弦磨过的日夜。
回程的飞机上,阿澈已经在电脑上敲出了第一版编曲。金珉周看着屏幕上跳动的音轨,忽然想起林砚说的话:“风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方向,是无数股气流撞在一起,才让云动起来的。”
她拿出手机,翻到郑艺琳发来的消息,对方刚在柏林完成了一场古典乐改编演出,附了张照片——舞台上,大提琴和电吉他并排而立,背景是投影的星空。
金珉周笑着回复:“这边也在跟风玩新花样,等你回来验收。”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机舱广播响起提示音。窗外,飞机正穿过一层薄云,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她手背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像谁用指尖轻轻敲出的节拍。
巷子深处的琵琶声还在耳边回响,混着电子合成器的嗡鸣,像两股风正往同一个方向吹去。金珉周知道,这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