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矿山2.0”计划启动,瞄准电子废弃物、废旧电池等复杂废弃物的高价值回收。林枫却收到风声,几家国际矿业巨头正游说多国政府,将这类废弃物定义为“危险品”,试图通过抬高跨境运输和处置门槛,来维持其对原生矿产的垄断。
几乎同时,“新生科技”一个位于东南亚的电子废弃物回收中试基地,被当地突然收紧的环保法规卡住,审批无限期拖延。基地负责人报告,有不明身份的人在附近散布谣言,称基地“处理洋垃圾”、“污染环境”。
“他们想把我们掐死在摇篮里。”张浩面色凝重。
林枫眼神锐利:“这说明我们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不是纯商业的。”
技术研发也遭遇意想不到的阻碍。“新生科技”预定的几台用于精准分选稀有金属的进口光谱仪,在海关被以“可能涉及军事用途”为由扣留。供应商表示爱莫能助,暗示受到来自上游的压力。
这是典型的技术封锁。核心设备的缺失,让“城市矿山2.0”的关键实验陷入停滞。
林枫召集核心团队,下达死命令:“两条腿走路。一,动用所有外交和商业渠道,争取设备解禁;二,启动备用方案,联合国内科研院所,攻关替代设备,哪怕性能暂时打折扣,也必须把路走下去!”
设备问题尚未解决,国际上一家颇具影响力的环保NGo发布报告,指责“新生科技”的电子废弃物回收项目是“以回收之名,行污染转移之实”,并配以经过剪辑的、显示不规范操作画面的“调查视频”。
报告被西方主流媒体广泛转载,引发轩然大波。“新生科技”再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循环经济先锋”的形象受到严重质疑。
林枫意识到,对手动用的是组合拳:政策限制、技术封锁、舆论抹黑,目的就是彻底封杀“新生科技”在资源回收领域的发展空间。
面对多方围剿,林枫决定不再被动接招。他兵分三路:
第一路,由张浩带队,前往东南亚回收基地所在国,聘请顶尖律师和公关团队,依据当地法律,就审批拖延问题提起诉讼,并主动邀请国际媒体参观基地,用透明操作回应污染指控。
第二路,林枫亲自出面,通过官方和民间渠道,向设备出口国施压,并高调宣布与国内顶尖光机所合作研发替代设备的“追光计划”,展示自主突破的决心。
第三路,也是最关键的一路,林枫授意战略部门,整理对手矿业巨头在非洲、南美等地破坏环境、罔顾人权的黑历史,并通过可靠的国际盟友,适时在西方媒体上曝光。
三路出击,效果逐渐显现。东南亚国家的诉讼,因证据确凿且舆论关注,迫使当地政府加速审批流程。设备出口国在多方压力下,最终放行了被扣设备。
而对手矿业巨头的黑历史被曝光后,其在西方的股价大跌,公众形象受损,不得不忙于自救,对“新生科技”的打压力度明显减弱。
然而,胜利并非没有代价。“追光计划”投入巨大,且短期内难见效益;东南亚的诉讼和公关战耗费了巨额资金;与矿业巨头的正面冲突,也使得“新生科技”在国际上面临更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
经此一役,“新生科技”终于在复杂废弃物回收领域艰难地撕开了一道口子。其展现出的顽强斗志和综合应对能力,让国际对手意识到,简单的打压已无法阻止其崛起。
一个由传统矿业巨头、新兴回收企业和各国政府多方博弈的、更加复杂的全球资源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
“我们赢了这一局,但代价惨重。”复盘会上,林枫语气平静,“我们面对的,是拥有百年积累、盘根错节的巨无霸。他们掌控着资源、资本、乃至部分国际规则。我们的逆袭,每一步都像是在岩石缝里扎根。”
他走到世界资源分布图前,目光深邃:“但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走下去。资源是文明的血液,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城市矿山2.0’必须成功,我们还要布局深海、甚至外太空的资源探索技术。”
张浩深吸一口气:“这需要难以想象的投入和时间。”
“那就投入,那就等待。”林枫转身,眼神坚定如初,“逆袭的本质,就是用一代人的努力,去挑战既定的格局,为后人开辟新的可能。这条路,我们不走,谁走?”
新的征程,指向了更加宏大而艰难的星辰大海。林枫知道,这将是他商业生涯中,最为漫长,也最为壮阔的一次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