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矿山2.0”项目刚步入正轨,林枫却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几家长期合作的跨国金融机构,在续签授信协议时,附加了前所未有的苛刻条款:要求“新生科技”披露其全球所有关联公司的详尽股权结构和最终受益人,并限制其向“特定敏感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或技术输出。理由是“合规审查”和“风险控制”。
“这超出了正常的商业信贷审查范围。”财务总监感到不安,“他们像是在配合某种外部压力,对我们进行金融层面的‘精准监控’。”
林枫敏锐地察觉到,这是资本全球化背景下,一种更隐蔽、更制度化的遏制手段。
不久,一家为“新生科技”提供国际结算服务的欧洲银行,突然冻结了公司一笔正常的设备采购款,要求提供繁琐至极的“资金最终用途证明”和“供应链无风险承诺书”,流程漫长,导致生产线面临断供风险。
同时,某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发布报告,下调“新生科技”的评级展望,理由是其“业务涉及地缘政治敏感领域”,“潜在的非市场风险升高”。
融资成本上升,商业往来受阻。“新生科技”的国际化运营,陷入了“合规”泥潭。
压力之下,“新生科技”参与的几个国际产业联盟内部开始出现分歧。一些欧美成员企业,迫于其国内政治氛围和资本压力,提出修改联盟章程,要求排除来自“特定国家”的成员,或限制其技术参与度。
林枫试图斡旋,强调技术的全球性和合作的开放性,但收效甚微。他苦心经营的多个国际合作平台,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面对金融扼杀和国际孤立,林枫明白,必须建立不依赖于单一体系的自有金融通道和产业生态。他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联合其他几家同样面临压力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以及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权基金和友好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丝路未来产业投资基金”。
该基金完全市场化运作,但定位清晰:支持成员国在高科技、绿色产业等战略领域的自主创新和产业链合作,绕开不合理的政治化审查。
“丝路基金”的设立,触动了某些势力的神经。国际金融媒体开始唱衰,质疑其“治理结构”和“投资前景”。更有匿名分析报告,污蔑该基金是“地缘政治工具”。
基金筹备团队的核心成员,甚至在海外遭到非常规的税务和签证审查。一场没有硝烟的金融暗战悄然上演。
林枫顶住压力,利用其在达沃斯等国际论坛积累的人脉,积极为“丝路基金”争取理解和支持。他强调基金的商业属性和开放包容性,并成功吸引了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多家信誉良好的机构投资者加入。
同时,基金的首批投资项目——支持中亚某国建设本土光伏产业链、帮助东欧某企业升级智能电网技术——都取得了扎实进展,用事实回击了质疑。
经过近一年的艰难博弈,“丝路未来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成功设立并运营,其稳健的风格和明确的战略导向,逐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它为“新生科技”及其盟友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金融缓冲带和国际合作新平台。
虽然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但“新生科技”通过构建自主金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被金融体系卡脖子的风险。
“我们暂时打通了金融的任督二脉。”林枫在基金周年总结会上说,“但这只是开始。全球化的规则正在重构,金融、技术、标准、供应链的博弈交织在一起。未来的竞争,将是体系对体系的竞争。”
他望向在座的合作伙伴:“‘丝路基金’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共同构建更具韧性、更公平的全球产业生态的第一步。下一站,我们要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决定未来的底层技术上,确保我们拥有不被断供的能力和话语权。”
逆袭的征程,从产品到资本,从标准到体系,不断升维。林枫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国运与未来的漫长竞赛,他和他所代表的力量,必须在这盘大棋局中,下出自己的节奏与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