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的牵头单位,意味着“新生科技”将调动国内顶尖的研究力量,共享部分核心数据,并接受最严格的审计和监督。专项目标是研发出性能超越国际顶尖水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极低、且成本可控的新一代生态建筑材料体系。
消息公布,业内震动。赞誉与压力并存。一些未能入选的竞争对手,酸溜溜地表示“新生科技”不过是运气好,暗地里则摩拳擦掌,准备看笑话。
专项启动会上,来自各部委的领导、顶尖院校的院士、行业权威济济一堂。会议气氛庄重而略带紧张。一位资深院士在发言中不客气地指出:“这个专项意义重大,但难度极高。牵头单位不仅要技术过硬,更要具备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承受失败的战略耐性。‘新生科技’作为民营企业,能否担此重任,我持观望态度。”
林枫感受到了沉甸甸的目光,他站起身,语气平静却坚定:“感谢院士的提醒。‘新生科技’深知责任重大。我们不敢保证一定成功,但我们可以保证,将投入百分之两百的努力,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接受各方的监督。成功,属于国家;失败,责任由我林枫一力承担。”
专项研究迅速展开,但内部的挑战首先浮现。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们,在研究路线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一派主张延续“长青”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微生物代谢合成”为主要技术路径,力求稳健;另一派则力主采用更前沿、但也更不确定的“人工合成细胞器”路径,认为这才是颠覆性的未来方向。
双方专家争执不下,会议常常不欢而散,项目进度受到影响。作为总负责人,林枫必须做出决断。
“两条路都试,风险和时间成本太高;只选一条,选错了满盘皆输。”张浩感到无比棘手。
林枫没有急于拍板,他组织了一场封闭式的技术辩论会,要求双方抛开成见,只基于现有实验数据、技术可行性和时间节点要求,进行深度攻防。他亲自旁听了整整两天。
辩论会上,双方唇枪舌剑。“人工合成细胞器”派描绘了诱人的前景,但拿出的实质性突破数据有限;“微生物代谢”派则稳扎稳打,展示了清晰的技术路线图和阶段性成果,但天花板也相对明显。
林枫在会议最后做出了一个让部分人意外的决定:现阶段,集中百分之七十的资源,主攻“微生物代谢”路径的深度优化和集成,确保专项有基本盘成果;同时,拿出百分之三十的资源,成立一个独立的小组,由他直接负责,秘密进行“人工合成细胞器”路径的探索性研究。
“我知道这很冒险,像是在赌博。”林枫看着与会的专家,“但我们既要对国家的投入负责,确保有可见的产出,也不能因为畏惧风险而放弃对未来的探索。责任,我来扛。”
就在专项研究按新规划艰难推进时,境外势力终于出手。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突然撤稿了专项组内一位青年骨干科学家几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理由是“数据图片存在可疑重复”。虽然该论文与专项核心研究关联不大,但此举意在打击专项组的学术声誉。
紧接着,境外媒体开始炒作“中国国家级科研项目存在学术不端”、“牵头单位科学家信誉存疑”等话题,试图从舆论上抹黑整个专项。
专项组内人心浮动,那位被撤稿的青年科学家承受巨大压力,甚至萌生退意。
林枫第一时间站出来,公开表态支持那位科学家,指出撤稿调查存在不公,并宣布“新生科技”将资助其进行独立的第三方数据复核。同时,他联合参与专项的其他单位,共同发表声明,谴责这种带有政治目的学术打压,坚信中国科研人员的诚信与能力。
林枫的果断应对,稳定了军心。或许是否极泰来,在舆论风波平息后不久,两个研究路径几乎同时传来捷报!
主攻的“微生物代谢”路径,在提高产物效率和稳定性上取得关键突破,核心指标达到预期;“人工合成细胞器”探索小组,也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催化介质,使得细胞器组装效率提升了数十倍,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整个专项组欢欣鼓舞。之前持观望态度的老院士,也亲自打来电话,对林枫的领导力和团队的韧性表示赞赏。
然而,就在专项进入成果集成和示范应用的关键阶段,最后的考验降临。专项所需的某种关键稀土原料,其全球主要出口国突然以“环保”为由,大幅限制出口,导致价格飙升且供应紧张,严重威胁到示范生产线的建设和后续推广。
这明显是瞄准了专项的“软肋”进行的精准打击。短时间内找到替代原料或解决方案极其困难。
“能不能申请国家储备?”张浩急切地问。
“量太大,而且这涉及国际市场博弈,远水难解近渴。”林枫眉头紧锁。他再次召集核心团队,下达指令:“启动应急预案,动用我们所有的商业和人脉资源,全球范围内寻找潜在的非主流供应商和替代品。同时,材料小组立刻转向,研究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该稀土用量的可行性方案,哪怕性能暂时牺牲百分之十!”
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团队终于在非洲一个不起眼的国家找到了稳定的替代原料供应渠道,虽然成本有所上升,但解了燃眉之急。同时,材料小组也成功地将该稀土元素的用量降低了百分之十五,且通过工艺调整,基本保持了产品性能。
这场供应链危机,让林枫和整个专项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可控”四个字的分量。
最终,专项成果发布会隆重举行。新一代生态建筑材料以其卓越的性能、极低的碳阻迹和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代表了中国在高端建材领域突破重围、掌握话语权的决心和能力。
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林枫看着台下闪烁的灯光和众多肯定的目光,心中感慨万千。从一款有问题的胶水,到引领国家专项,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陷阱。
“这份成果,属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科研人员,属于支持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林枫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它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壁垒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们有决心、有耐心、有勇气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发布会结束后,林枫没有参加庆功宴,他独自回到办公室。张浩跟了进来,脸上带着成功的喜悦:“枫哥,我们做到了!这下可以松口气了吧?”
林枫摇了摇头,指着墙上新挂上去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全球建材市场的格局和未来的技术热点。
“松气?”他转过身,目光如炬,“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国际巨头不会坐视我们崛起,下一个战场,也许就在深海,也许就在极地,也许在循环经济的全新模式上。逆袭,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常态。”
他拿起笔,在地图上一个空白区域画了一个圈:“通知战略部,开始研究极端环境建筑材料的需求和技术路径。我们的下一站,在那里。”
窗外,华灯初上,这座由无数建筑材料构筑的城市,正静静聆听着下一个传奇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