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整,办公室里一片安静,大家都在等待最终的方案提交结果。这时,门被轻轻推开,林娜将一叠文件放在陆轩桌前。最上面那份封面上写着“人员安排方案”,下面压着五份不同笔迹的提案,每一份都带着各自的立场与重量。
陆轩没立刻翻看,只是将手中那支笔轻轻放下,目光扫过文件边缘露出的一角——李刚的方案上贴着一张便签,写着“核心节点不容试错”;马亮的则干脆没有封面,第一页就是“责任书模板”,落款处已签好名。
他翻开第一份。
李刚的逻辑清晰:关键岗位必须由五年以上资历者掌控,新人可参与辅助流程,但无决策权。理由只有一条:项目成败系于毫发,容不得半点犹豫。
第二份是马亮的。通篇没有修饰,直指问题核心——“不敢让新人做决定,他们就永远学不会做决定。”他提出三组新人直接顶上关键岗,老成员退居监督位,若出问题,由他本人承担全部后果。
张涛的方案折中,建议双人协同机制,主岗与副岗共同签字方可执行指令。他在末尾写道:“不是不信任年轻人,而是制度要兜住底线。”
赵宇的提交最薄,却最锋利。他主张重构系统权限,按风险等级自动划分响应级别,低级异常由值班员自主判断是否上报,系统记录操作轨迹,事后追责。附言只有一句:“我们不是在选人,是在设计机制。”
陆轩一页页看完,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三下。
不是节奏,是提醒。
他知道,这些人说的都不是错的。李刚怕的是崩盘,马亮怕的是停滞,张涛想平衡,赵宇想革新。他们争的从来不是谁上谁下,而是樊星阁接下来十年该走哪条路——是稳如磐石,还是破浪前行?
他抽出一张空白纸,提笔写下三个词:稳妥、成长、传承。
然后在中间画了一条线。
稳妥不能以牺牲成长为代价,成长也不能以动摇根基为前提。真正的传承,不是把位置让出来,而是让人有能力接住。
他重新翻开所有方案,在张涛的“双人协同”旁写下“协同≠分责”,又在赵宇的“系统授权”下划线标注“需配套考核”。最后,他在马亮的责任书上停留片刻,提笔补了一句:“责任可签,但能力不能靠赌。”
七点十五分,指挥室灯亮。
所有人落座,没人说话。空气里还残留着昨日争执的余温,但这一次,没人再急于开口。
陆轩站在白板前,没有先说话,而是将王磊那晚的值班记录投影在大屏上。时间戳清晰显示:系统异常发生后,王磊等待了三分钟零十四秒,才按下警报。
“他不是不报。”陆轩开口,声音平稳,“他是不知道该不该报。”
他转身,拿起白板笔,在原先那道红杠下方,写下三行字:
关键岗:老带新,主责在老,流程留痕。
辅助岗:新主责,老监督,允许试错,必须复盘。
轮替岗:月度考核,末位轮出,首位晋升。
“关键岗不放权,不是信不过新人,是信不过流程。”陆轩说,“从今天起,每一个新人进关键岗,必须完成三十小时带教记录,由带教师傅签字确认。流程走完,才能独立值守。”
马亮眉头微动。
“辅助岗,新人独立操作,老成员远程监控,发现问题可叫停,但不能代劳。出错不追责,但必须写复盘报告,全组传阅。”陆轩顿了顿,“错一次可以,错两次要谈话,错三次,直接调岗。”
李刚眼神微闪。
“轮替岗每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不只是技术操作,还包括临机决断、压力应对、团队协作。”陆轩指向白板上的轮替考核表,“第五项,专门评估‘突发情况下是否敢做决定’。”
张涛低头看着自己的方案,嘴角微微下沉。
“有人担心管理成本。”陆轩看向赵宇,“但比起三分钟延迟带来的连锁反应,多花几个人做评估,值得。”
赵宇没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点了两下,像是在计算什么。
“也有人担心新人压力太大。”陆轩转向张涛,“所以我决定设立‘新人成长基金’,用于心理疏导、应急培训、家属慰问。林娜负责牵头,一周内拿出执行细则。”
林娜点头,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
“还有。”陆轩拿起遥控器,切换屏幕,“我们将建立‘决策模拟系统’,还原各类突发场景,新人上岗前必须通过三级模拟考核。第一课,就是三级警报响应。”
林娜笔尖一顿,在本子上写下:“模拟系统第一课:三级警报响应。”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马亮忽然开口:“轮替机制,谁来评?”
“你。”陆轩看着他,“你带的组,你负责初评。李刚负责复核。张涛和赵宇组成仲裁组,有异议可提请复议。”
李刚皱眉:“那岂不是他定一半?”
“是。”陆轩点头,“你信不过他,可以换人。但如果你不换,就得接受他的判断。这是责任,不是特权。”
马亮没笑,只是缓缓点头。他心里清楚,陆轩这是把机会和压力都给了他,他必须用成绩证明自己。
李刚微微抬头,与马亮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似是对未来的担忧,又似是对改变的期待。
“还有一个问题。”赵宇终于开口,“考核标准怎么定?主观判断太多,容易变成人情分。”
“标准由技术组统一制定。”陆轩说,“但评分权重中,实战表现占七成,理论测试占三成。谁在压力下还能保持清醒,谁就得分高。”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众人。
“我不是要搞平均主义,也不是要搞英雄主义。我要的是一个能自己运转的体系——老的能带,新的能上,走的能补,断的能接。”
他说完,走到白板前,将三栏方案完整写下,最后一笔落下时,笔尖在“轮替岗”下方重重一顿。
“方案从明天起执行。今晚,各组重新提交岗位名单,按新机制填报。六点前交到我桌上。”
没人再质疑。
李刚低头翻看自己的方案,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纸页边缘。他知道,陆轩没有否定他,但也没有全然接受。稳妥还在,但不再是铁板一块。
马亮盯着“轮替岗”三个字,眼神渐渐沉定。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全部,但已经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新人有机会,但他也得真刀真枪地证明自己。
张涛靠在椅背,看着陆轩。他知道,陆轩从没站在哪一边,他只是在等所有人把话说尽,然后给出一条既能守住底线,又能打开前路的道。
赵宇低头看着终端,开始重新计算系统权限分级的可行性。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制度设计出来了,能不能跑通,还得看执行。
林娜合上笔记本,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时钟:19:47。
距离新名单提交,还有六小时十三分钟。
陆轩站在窗前,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他没开灯,办公室里只有屏幕的微光映在脸上。
他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责任不是分出来的,是抢出来的。”
笔尖一顿,又添一句:“但抢之前,得有人敢给机会。”
他放下笔,看向门外。
走廊尽头,王磊正站在公告栏前,手里攥着一份打印纸,指节发白。那是尚未更新的岗位预排表,他的名字仍被标在“辅助岗”一栏。
他没动,只是盯着那行字,像在看一道门。
门没开,但他已经站到了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