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樊星阁恢复了往日的忙碌。会议室里,晨光透过玻璃洒在长桌上,映出一叠厚厚的文件轮廓。陆轩坐在主位,翻阅着各部门提交的项目进展报告,眉头微蹙。
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计划与金融投资板块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就在这些看似顺利推进的表象之下,一些细微却致命的问题正悄然浮现。
“项目推进速度比预期慢了至少三成。”张涛站在桌边,语气凝重,“而且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传递经常出现偏差。”
陆轩没有说话,只是将手中的一份会议记录递给马亮:“你看看这段对话。”
马亮接过文件,快速扫了一眼,眉头随即拧紧。那是国际组织代表与樊星阁技术团队之间的交流记录,其中多次出现诸如“尊重传统”、“时间不是唯一标准”等模糊表述。而樊星阁方面则以“效率优先”、“进度量化管理”作为回应,双方像是在两个频道上对话。
“这不是语言障碍的问题。”马亮低声说,“是文化认知上的差异。”
“没错。”陆轩终于开口,“我们习惯用数据和结果衡量一切,但他们更看重过程、关系和象征意义。这种理念冲突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迟早会演变成合作危机。”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楼下忙碌进出的员工,心中已有决断。
“安排一次跨部门会议,我要亲自听一听所有人的反馈。”
两个小时后,会议室再次坐满。除了项目组成员,还请来了几位熟悉国际组织运作模式的文化顾问。他们中有人曾在联合国机构工作多年,也有人长期从事跨国企业合作,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
“我观察到一个细节。”一位顾问翻开手中的资料,“在几次会议中,对方代表提到‘仪式感’这个词不下五次。这说明他们在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视程序和形式,甚至可能将其视为信任建立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一味强调效率,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们缺乏诚意?”张涛问。
“正是如此。”顾问点头,“他们的文化中,信任不是靠合同建立的,而是通过一次次正式而尊重的互动逐步形成的。”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那我们就来一场正式的互动。”陆轩忽然开口,“邀请对方代表参加一次非正式但具有象征意义的交流活动,地点选在杨芳的酒吧。”
这个提议让众人一愣。
“酒吧?会不会太随意了?”有人提出疑问。
“正因为是酒吧,才不会给他们压力。”陆轩解释道,“那里没有会议室里的条条框框,大家可以在轻松氛围中真正了解彼此的想法。”
计划很快敲定。两天后,杨芳的酒吧被布置成了一个小型文化交流现场。墙上挂着各国风情画作,桌上摆放着特色饮品和点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草气息。
国际组织代表们陆续到来,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在几轮交谈之后,气氛逐渐活跃起来。
“你们这里的音乐很特别。”一位代表指着背景音乐说道,“听起来像是融合了多种风格。”
“这是我们自己编排的。”杨芳笑着回应,“就像我们的合作一样,兼容并蓄。”
这句话引起一阵轻笑,也让原本有些生硬的交流变得自然了许多。
随着话题深入,陆轩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国际组织对项目的评估体系与樊星阁完全不同。他们不仅关注结果,更在意执行过程中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社会影响。
“这并不是坏事。”在回程车上,张涛若有所思地说,“如果我们能在这套评估体系下做出成绩,那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成功。”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是调整我们的沟通方式和项目执行节奏。”陆轩目光坚定,“我们要学会在效率与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回到总部后,他立刻召集核心成员开会。
“从今天开始,每个项目组都要配备一名跨文化交流专员。”陆轩宣布,“同时,我们需要重新梳理所有项目节点,加入更多符合合作方文化习惯的流程。”
孙明翻看手中的财务报表:“这样一来,成本可能会增加。”
“短期来看是这样。”陆轩点头,“但从长远角度,这是我们必须付出的学习成本。”
夜色渐深,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讨论声夹杂其间,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一份全新的沟通方案摆在了陆轩案头。方案中详细列出了如何在保持项目效率的同时,融入合作方的文化元素,并提出了多个折中策略。
“很好。”陆轩合上文件,望向窗外初升的朝阳,“真正的强者,不是只会在顺境中高歌猛进的人,而是在风暴来临前就能做好准备,并在风暴中依然前行的人。”
就在这时,马亮带来消息,刘猛和渡边健二的人又有异常举动,似在谋划什么,陆轩依旧未将其放在心上。
“那就让他们试试。”陆轩语气平静,真正的较量,往往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悄然展开的。
他转身坐下,翻开笔记本,开始整理接下来的战略部署。他知道,樊星阁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面对的也不再是过去那些狭隘的利益争夺,而是更广阔的世界格局。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陆轩始终保持着冷静与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