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元,亨,利, 贞,无咎。
随之道,可以致大亨通。君子之道,众人所随,又遇事择所随,随能得道,必致大亨。今 人君之从民意,臣下之从君意,人人随从义,利在坚守随义,随因能正,其道必亨。小人群聚, 此随失正,岂不招凶乎。
象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
雷为刚今居柔下,是以尊贵而对下随,为随之义。臣君关系,以上悦下动,以动可悦,为随之道,如是则亨通而无灾。
随时之义大 矣 哉 。
君子之道,随时而变,因时制宜。今世昏蒙不明,凡事皆表明里暗,是故民之所随,未能适中,常受谣言、外饰所惑,随而必枉,受奸人利用。
象 曰 :泽中 有 雷 ,随, 君 子 以 向 晦 入 宴 息 。
泽随雷震而动,君子画则自强不息,夜则入居内安其身,起居作息随天时,乃宜也。礼云: 君子昼不居内,夜不居外,此随时之道。
嘿,当我们翻开《周易》这部承载着三千年华夏智慧的古老典籍,随卦的卦辞“随:元,亨,利,贞,无咎”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在短短六个字中凝结着先民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排列,而是古人用龟甲灼烧的裂纹、蓍草推演的数理,为我们揭示的生存哲学宝典。在殷周之际那个天命更迭、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先民们在甲骨占卜的火光中,在青铜器铸造的铿锵声里,逐渐领悟到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流转之中。随卦的诞生,正是对这种“流转”规律最精妙的概括——它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极顺从,而是以刚健品格为内在骨架、以柔顺智慧为外在肌理,在时空变幻中把握主动权的生命艺术。从《尚书·洪范》的“稽疑”思想到《周礼·大卜》的三易之法,易学体系的形成本身就是华夏文明对“变与不变”这一永恒命题的探索结晶,而随卦恰似这座智慧殿堂中一盏照亮前路的明灯,指引着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在历史的波涛中扬帆远航。
随道之本:刚柔互济方能协和万邦
“刚来而下柔,动而悦,随”,《彖传》这句对随卦卦象的精辟阐释,犹如打开武林秘籍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随道的基本面相。若细究随卦的卦象构成,上卦为兑泽(?),下卦为震雷(?),雷本是天之威象,性动而刚健,却甘居泽之下;泽乃地之柔仪,性悦而顺从,反处雷之上。这种看似反常的组合,实则蕴含着天地交泰的深层机理——就像威严的帝王屈尊礼贤下士,收获的是四海归心;又好比勇猛的将军怀柔安抚百姓,赢得的是江山稳固。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这种关系最精妙的注解:“和”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如调味师般让酸咸苦辣各尽其美;“不同”也非固执己见,正如琴瑟合奏中宫商角徵羽的差异共鸣。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在商周之际已得到生动实践:商汤在野外狩猎时“网开三面”,对禽兽尚且展现如此仁爱,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于是“四十国归之”(《吕氏春秋·异用》);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期间,即便身陷囹圄仍推演八卦,出狱后更是“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史记·周本纪》),最终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政治格局。这些历史典故生动说明,当上位者能以震雷之刚健确立正确方向,又能以兑泽之柔顺践行惠民之举,便能实现《彖传》所言“大亨,贞,无咎”的治世理想。在当代管理学语境中,这种刚柔相济的智慧更显现出穿越时空的价值:企业领导者既需要如震雷般坚定战略方向,又要如兑泽般倾听员工心声,在硅谷科技公司的扁平化管理中,在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里,我们都能看到随卦“刚来而下柔”理念的现代演绎——刚是原则的坚定,柔是方法的灵活,二者相济方能成就事业的根基。
随道之要:择善固执而后能立其贞
“君子之道,众人所随”,《系辞》的这句论断揭示了随道的核心要义:真正的追随从来不是盲目的从众,而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理性抉择。卦辞强调“利贞”二字,犹如黄钟大吕警示世人:随顺之道必须以坚守正道为地基,若地基不牢,纵有万丈高楼也终将倾颓。儒家思想体系中,对“义”的坚守构成了君子随从的根本准则。孟子在《告子上》中振聋发聩的“舍生而取义者也”,正是对这种价值抉择的最高诠释;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则进一步将道义原则提升至超越功利的层面。反观小人之随,则如孔子在《论语·阳货》中痛斥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种缺乏价值内核的结党营私,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触礁沉没。翻开二十四史,这样的正反案例比比皆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初事公子纠,后随齐桓公,看似“改弦更张”,实则始终坚守“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政治大义,故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而秦朝丞相李斯,在沙丘之变中选择追随赵高篡改遗诏,虽暂时保全了相位,却背离了“忠君辅国”的为臣之道,最终落得“具五刑,腰斩咸阳市”(《史记·李斯列传》)的悲惨结局,其家族也被夷灭三族。通过对比这两个典型个案,我们清晰看到:随顺的对象若为道义,则如航船得舵;若为私利,则似盲人骑瞎马。《象传》所言“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将这种坚守具象化为日常生活的节律——日暮而息、黎明即起,看似平凡的作息规律,实则是“随时以处中”的生动体现。北宋大儒程颐在解读这句话时曾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随天时也。君子动静作息,随时而已,此顺性命之理也。”这提醒我们,真正的贞正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孤高,而是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坚守原则,在起居作息的规律中涵养美德,正如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倡的“知行合一”,将高深的义理化作日用常行的实践智慧。
随时之义:明察时变乃能化育昏蒙
“随时之义大矣哉!”《彖传》以如此激昂的赞叹,凸显出随道思想中最具生命力的智慧内核。真正的“随”绝非刻舟求剑式的教条主义,而是如《庄子·秋水》所言“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的时空自觉,是“量体裁衣、因时制宜”的权变艺术。被孟子称为“圣之时者”的孔子,堪称践行“随时”智慧的典范。他周游列国时,在卫则“灵公问陈”而不答,在齐则“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在楚则遇叶公而谈“近者悦,远者来”,其行为看似“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实则始终围绕着“仁道”这一核心价值进行权变。正如《礼记·礼器》所言“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将“时”置于礼仪实践的首位。这种智慧在当代管理学中演化成“权变理论”,在外交领域体现为“相机抉择”的战略思维,在教育实践中则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北宋熙宁年间的王安石变法,为我们理解“随时”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案例:王安石提出的青苗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本意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理想不可谓不高远;但在推行过程中,却忽视了当时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地方官吏的执行能力以及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共识,导致“好心办坏事”的历史悲剧。正如南宋朱熹在《读两陈谏议遗墨》中反思的:“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这启示我们:“随时”不是无根无据的瞎变,而是建立在深刻洞察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办事贵有识有量”,强调“识”是看清时势的慧眼,“量”是把握时机的手腕。在当今这个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时代,这种“明察时变”的智慧更显珍贵——它要求我们既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卓识,又要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权变弹性,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开辟前行之路。
随道之鉴:现代性迷宫中的航向校准
当我们将随卦智慧置于现代性语境下审视,会发现这古老的思想犹如暗夜里的北斗七星,为迷失在信息迷雾中的现代人指引着方向。当代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造就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景观,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获取成本空前降低,但同时也催生了“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等认知困境;消费主义的盛行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却也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全球化浪潮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却也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迷宫中,随卦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三重航向校准的方法论。首先,培养独立判断能力是破解“盲目从众”的关键。德国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概念警示我们:当个体放弃独立思考、将自我异化为“匿名的大多数”时,便可能在“随大流”中沦为作恶的工具。这要求我们如随卦初九爻“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所言,在保持贞正品格的前提下,以开放心态与多元思想对话,在比较鉴别中形成自主判断。其次,组织管理需要注入“刚来而下柔”的治理智慧。华为公司的“轮值cEo”制度正是这种思想的现代实践:既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刚)凝聚共识,又通过“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决策”的管理机制(柔)激发活力,实现了刚性原则与柔性管理的有机统一。最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存续需要秉持“随时之义”的发展哲学。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既体现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担当(贞),又根据本国能源结构特点制定了“先立后破”的推进策略(时);乡村振兴战略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科技应用创造性结合。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只有将随卦的刚柔相济、随时处中智慧转化为具体的发展方略,才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中找到平衡点,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辩证中开辟可持续发展之路。
《周易·系辞》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随卦智慧正是这种“观乎天文”与“观乎人文”的完美融合——它深察日月运行、四时节替的自然节律,提炼出“刚柔相济”的宇宙法则;它洞悉人心向背、世道变迁的社会规律,总结出“随时处中”的生存智慧。从伏羲画卦时对雷电泽水的观察,到周文王演易时对商周鼎革的反思;从孔子删述六经时的“损益可知”,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后的“知行合一”,随卦的义理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中华文明的精神长河。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随卦给予我们的启示愈发清晰:真正的强大不是刚愎自用的固执,而是能屈能伸的韧性;真正的智慧不是墨守成规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通达;真正的成功不是孤军奋战的冒险,而是合众连横的共赢。当我们能以震雷般的坚定守护道义底线,以兑泽般的包容化解人际纷争,以“随时”的智慧把握时代脉搏,便能在个人命运与历史潮流的交汇处,奏响生命最华美的乐章。这正是随卦留给我们的永恒智慧,也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