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晨霜还凝在桑枝上,七村的人就聚在了联防谷的育苗棚前——风溪村按去年约定,带着新翻的黑土来学育桑苗,可刚把桑籽撒进苗床,就遇上了倒春寒,棚里的温度低得能呵出白气,桑籽埋了三天都没冒芽。“苗床不够暖!”阿桃翻《寒月谷守护录》,在“初春育苗”页找到柳玄的手注:“桑籽喜温,可筑‘桑枝温床’,铺干草垫底,燃干桑枝增温,再盖蚕丝布保墒,防霜打。”
风溪村的村长急得搓手:“我们村没育过苗,连干桑枝都没备够!”话音刚落,清溪村的人就推着车来了,车上堆着捆好的干桑枝:“我们后山桑林密,早备着了!”北沟村的李伯也拎着个布包,里面是筛好的草木灰:“撒在苗床表面,能保暖还能防虫害!”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北沟村牵头筑温床,教风溪村按“底层铺五寸干草、中层垫三寸黑土、表层撒草木灰”的步骤操作;2. 清溪村、西坡村负责燃桑枝增温,每棚留两个火塘,专人看管防烧苗;3. 云溪村编蚕丝布罩(比普通布透气还保温),盖在苗床上方;4. 孩童们跟着阿木捡碎桑枝(添火用),给温床插小木牌,写着“风溪村育苗区”“七村互助区”,还帮着给火塘添柴。
风溪村的妇人蹲在苗床边,跟着北沟村的李婶铺土:“这土得筛细了,桑籽才好扎根?”李婶点头,手把手教她抚平土面:“对,还要浇点晨露混的温水,别用凉水激着籽!”小石头蹲在旁边,教风溪村的孩子阿豆辨认干桑枝:“要选没虫眼的,烧起来没怪味,桑籽才喜欢!”阿豆举着根桑枝,眼睛亮闪闪的:“等桑苗长出来,我要天天来巡棚!”
正午的太阳刚照进育苗棚,桑枝火塘就燃了起来,暖气流裹着淡淡的桑香漫开。云溪村编的蚕丝布罩也盖在了苗床上,布面沾着晨露,阳光一照,像撒了层碎银。阿桃伸手摸了摸苗床土,笑着说:“温度够了,再等三天,桑籽就能冒芽!”风溪村的村长松了口气,从兜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野枣:“这是我们村的心意,大家歇着尝尝,解解乏!”
三天后,风溪村的育苗区果然冒出了嫩黄的芽尖,像撒在土上的小星星。七村的人都来查看,风溪村的人围着苗床,笑得合不拢嘴:“真长出来了!以后我们村也有桑田了!”李伯蹲在芽尖旁,又教了个新法子:“等芽长到两指高,就要间苗,留壮苗拔弱苗,这样后期长得匀!”阿桃赶紧把这个记在守护录的空白处,还让阿豆画了株小桑苗,贴在旁边。
傍晚时,孩童们举着蚕丝灯来巡棚,灯光透过蚕丝布罩照在芽尖上,暖融融的。阿豆拉着小石头的手,指着灯影里的芽尖:“明年秋天,我们是不是也能像你们一样,摘桑果、熬果酱?”小石头点头,从兜里摸出颗去年的桑果干:“给你!明年桑果熟了,咱们一起摘,比这个还甜!”
阿桃坐在育苗棚边,把“桑枝温床法”“蚕丝布保墒”“间苗技巧”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七村人围着育苗床,风溪村的人学铺土,孩童举灯照芽尖,火塘里的桑枝燃着暖光。她笔尖一顿,写下:“初春育新苗,非独一村之事;七村同传技艺,同护芽尖,方得桑林永续,守护网薪火相传。”
夜色渐深,寒月石的光晕飘进育苗棚,在苗床上绕了一圈,嫩黄的芽尖在光晕里似乎又长高了些。苏清寒望着光晕,对林砚说:“从六村到七村,从护苗到育苗,这守护网不仅护着当下,还护着来年的希望。”林砚点头,目光落在风溪村育苗区的小木牌上——那牌子上,阿豆还画了个笑脸,旁边写着“七村一起长”。
第二天清晨,风溪村的人来育苗棚时,带了七只竹编的小篮子,每个篮子里都装着野枣,递给其他六村:“以后每年初春,我们都来一起育苗,一起守着桑苗长大!”阿桃接过篮子,放进守护录的旁边——这是新苗的纪念,也是七村守护网又一缕鲜活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