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的晨露沾在桑果上,像撒了层碎糖——六村共享的桑田满是紫红油亮的果子,风一吹,果香飘出半里地。可阿桃刚摘了两筐就皱起眉:“桑果熟得太快,放一天就会烂,咱们得赶紧处理!”她翻《寒月谷守护录》,在“桑果处理”页找到柳玄的旧记:“鲜食外,可晒果干、熬果酱,多余可赠邻村,结善缘。”
消息刚传出去,各村的人就带着家伙来了:北沟村的妇人扛着竹筛(晒果干用),清溪村的人背着陶瓮(装果酱),西坡村的汉子推着木车(运桑果),云溪村的老人则拎着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甘草:“加把甘草熬果酱,味儿更甜!”
林砚和苏清寒很快分了工:1. 西坡村、云溪村负责采摘,用竹筐装鲜果,挑出破损的单独放;2. 北沟村在桑田边搭晒架,铺桑枝编的席子晒果干;3. 清溪村、阿桃熬果酱,按“十斤桑果配三斤糖、一把甘草”的比例来;4. 孩童们跟着阿木分拣桑果,把好果装筐,坏果喂村里的鸡,还插小木牌标记“鲜果区”“晒果区”。
小石头蹲在竹筐旁,把圆鼓鼓的桑果往“鲜果筐”里捡,小栓子跟着递甘草:“阿桃姐姐,这甘草要切小块吗?”阿桃点头,用小刀切碎甘草:“煮果酱时放进去,能解腻,冬天配馒头吃正好!”没过多久,桑田边就摆满了竹筐和陶瓮,晒架上的桑果铺得像紫色的毯子。
正忙着,谷口来了四个背着竹篮的人,竹篮上贴着“风溪村”的纸条。为首的妇人作揖道:“我们是邻村的,闻着果香来的——听说你们六村一起护田,想学学怎么种桑、处理桑果,我们村也有片荒地,想种些给孩子当零嘴!”
阿木立刻拎了筐鲜桑果递过去:“先尝尝!我们教你们摘果、晒果干,等明年春天,还能教你们种桑苗!”风溪村的人尝了口桑果,眼睛亮了:“真甜!我们村有栗子,回头给你们送些来,换你们的果干方子!”
清溪村熬果酱的陶瓮冒起热气,甘草香混着果香飘满田埂。北沟村的妇人边翻晒果干边说:“去年咱们还愁桑苗种不好,今年不仅丰收,还能帮着邻村,这联防真是好!”云溪村的老人笑着接话:“以后风溪村要是加入,咱们就是七村了,人多力量大!”
傍晚时,鲜桑果分了六寸,晒架上铺满了待晒的果干,陶瓮里装满了琥珀色的果酱。风溪村的人学完晒果干的法子,临走时递来块桑木牌,上面刻着“风溪求教”:“我们回去就整理荒地,明年春天来学种桑,想跟着你们一起护田!”阿桃笑着收下木牌:“明年开春,我们在桑田边等你们!”
当天晚上,六村在桑田边办了“桑果宴”:桌上摆着鲜桑果、桑果干、桑果酱,还有北沟村的米糕、清溪村的甜汤、云溪村的竹笼蒸栗(风溪村提前送来的)。老村长举着陶碗:“从春播到秋实,咱们六村手拉手,不仅护好了桑田,还结了新缘,这就是柳玄先生说的‘守田亦守心’啊!”
孩童们举着蚕丝灯,绕着晒架跑,灯光映在紫莹莹的桑果上,像撒了层星光。小栓子捧着果酱碗,对小石头说:“明年风溪村来了,咱们就能一起摘更多桑果,熬更多果酱啦!”小石头点头,把果干放进嘴里:“还要教他们编蚕丝灯,一起巡田!”
阿桃坐在宴桌边,把“桑果处理三法”(鲜食、晒果干、熬果酱)、风溪村求教的事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六村人围坐宴桌,晒架上满是桑果,风溪村的人举着桑木牌,孩童们举着蚕丝灯。她笔尖一顿,写下:“秋实非一村之丰,是六村共护之果;守护非一域之守,是缘结邻村、网连更广山河。”
夜深时,寒月石的光晕飘到桑田上空,在晒架和陶瓮上绕了圈,像是在守护这满田的丰收。苏清寒看着光晕,对林砚说:“从清溪村到风溪村,守护网像桑树枝一样,越伸越长了。”林砚点头,目光落在阿桃手中的《守护录》上——那本旧册子,已经写满了六村的故事,也等着记下七村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