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晨露刚润透桑田土,云溪村的老人就带着三个村民扛着锄头来了,竹筐里装着袋饱满的青豆种——这是他们村的老品种,据说耐旱又饱满。“阿桃姑娘,我们想跟着学种桑苗,可家里的锄头都锈了,连翻地的犁都缺了两架,”老人搓着手,有点不好意思,“要是实在紧俏,我们先帮着浇水也行!”
阿桃刚翻开《寒月谷守护录》里“春耕协作”的旧注(是柳玄早年记的“农具共享法”),西坡村的王大叔就推着辆木车过来,车上堆着磨亮的锄头、修好的犁:“早听说云溪村缺农具,我们村把闲置的都修好了!去年你们给的竹编筐还在用呢,这叫互相帮衬!”
林砚这时扛着桑苗走来,身后跟着北沟村的药农:“春耕要赶节气,咱们分三组:一组带云溪村翻地种桑,二组教他们给桑苗浇晨露(保苗壮),三组把青豆种分给各村,混种在桑田边——李伯说青豆能肥土,桑苗长得更旺!”
这话刚落,孩童们就热闹起来:小石头拎着小水桶,要帮着浇晨露;云溪村的小栓子抱着青豆种,跟在阿木身后学选种——“要挑圆鼓鼓、没虫眼的,像这样的!”阿木捏着颗青豆,给小栓子示范,指尖还沾着田埂上的湿泥。
西坡村的汉子们修农具是老手,王大叔蹲在田边,教云溪村的村民磨锄头:“刃要磨得亮,翻地才省力,磨完用桑汁擦一擦,不容易锈!”云溪村的人学得快,没一会儿就上手了,锄头翻起的泥土里,还带着晨露的湿气。北沟村的药农则蹲在桑苗旁,教大家配“晨露肥”:“一勺草木灰混三碗晨露,浇在桑苗根旁,比单用清水好!”
晌午时分,桑田已经翻好大半,青豆种也撒进了田边的土沟里。云溪村的老人看着田埂上整齐的桑苗,又看了看手里磨亮的锄头,眼眶有点红:“以前村里春耕,老的老、小的小,地翻不完就误了节气,今年有你们帮着,这苗肯定长得好!”
阿桃坐在田埂上,把“桑豆混种”“农具共享”的法子记进守护录,还画了幅小画:六村人一起翻地,孩童们蹲在田边选豆种,桑苗旁撒着青豆,晨露在叶片上闪着光。小栓子凑过来,指着画里的青豆问:“阿桃姐姐,秋天能吃到青豆吗?”阿桃笑着点头:“到时候咱们一起摘,煮成豆饭分着吃!”
傍晚的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寒月石的光晕从禁阁飘出来,落在桑田上——刚种下的桑苗在光晕里挺了挺腰,青豆种埋在土里,像是在悄悄扎根。孩童们举着蚕丝灯,沿着田埂走,灯光映在湿土上,把每一株桑苗都照得清清楚楚。王大叔看着灯光,对云溪村的老人说:“以后每年春耕,咱们都一起干,农具不够就说,桑苗不够也说,六村的地,就是一块地!”
回到禁阁,阿桃在守护录的新页写下:“春播非一村之事,农具共享、农技互传,青豆肥桑田,晨露润新苗,六村共耕,方得岁岁丰。”刚写完,窗台上就多了袋青豆种——是小栓子悄悄放的,下面压着张纸条,画着个举着锄头的小人,旁边写着“谢谢阿桃姐姐”。
苏清寒路过禁阁,看见这袋青豆,笑着对阿桃说:“你看,守护不是我们教他们,是大家一起学,一起把日子过好。”阿桃点头,把青豆种放进守护录的夹页里——这是春播的纪念,也是守护网又一缕新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