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的暴雪刚过,丝路传脉站的紧急信号就顺着灵脉传来——连续三天的暴雪压垮了草原的暖窖田,扎西家的青稞苗全被冻烂,牧民们储存的牧草所剩无几,连带着西域城邦的骆驼群都因缺草瘦骨嶙峋。更棘手的是,南海渔村的海藻饲料本要通过丝路运去西域,却因暴雪阻断了驼队路线,老周看着堆积如山的海藻叹气:“草原没草喂牛羊,西域没料养骆驼,我们的海藻烂在码头,这生态链一环断,环环都断!”
正在整理陆海共生笔记的阿竹、阿鹭,看着屏幕里白茫茫的草原,突然翻到笔记里“跨域饲料互补”的草稿:“南海的海藻能做饲料,西域的沙棘叶也能喂骆驼,要是把这两样和草原的青稞秆混在一起,说不定能救急!”两人当即带着笔记北上,刚抵达草原,就见扎西正用冻硬的青稞秆喂牛,牛群闻都不闻。
“光有青稞秆不行,得有营养!”阿鹭翻出南海的海藻加工记录,提议把海藻烘干磨成粉,和青稞秆混合;阿竹则联系西域的古丽,调来沙棘叶——沙棘耐寒,暴雪里仍能采摘,既能给饲料增营养,又能帮西域消化过剩的沙棘。可暴雪封路,海藻粉怎么运到草原?阿竹突然想起丝路的传脉站有“灵晶恒温驼队”,立刻联系星陨族:“给驼队的鞍具嵌上融冰晶,既能化雪开路,又能保住海藻粉不冻硬!”
孩子们和各地伙伴立刻行动:南海渔民加班烘干海藻,用竹海竹编袋装好,通过陆海航线运到丝路起点;西域的驼队嵌上融冰晶,顶着风雪出发,沿途还采摘沙棘叶;草原牧民则在阿竹的指导下,把暖窖田改成“多层饲料坊”——下层用粪火温床发酵青稞秆,中层铺沙棘叶,上层撒海藻粉,三者混合后制成“三色饲料”,牛群吃得津津有味。阿鹭还设计了“跨域共生账本”:草原牧民供应青稞秆,可兑换南海的海藻粉;西域提供沙棘叶,能换草原的牦牛奶;南海加工海藻,可换西域的驼毛织物。
可新的难题又冒出来:暴雪融化后的雪水冲垮了草原的水渠,暖窖田缺水,青稞秆产量跟不上。阿竹翻遍笔记,突然看到青菱湿地的“储水花盆”灵感,立刻带着牧民在暖窖旁挖“雪水蓄水池”,用竹编滤网过滤雪水,再通过光伏抽水泵抽到田垄里——光伏板架在暖窖顶,既能发电,又能挡雪。更巧的是,古丽传来消息,西域的沙棘林在融雪后长出新枝,她把剪下来的枝条编成“固水渠”,顺着丝路运到草原,铺在水渠两岸,再也不怕冲垮。
渐渐地,草原的暖窖田恢复了生机,西域的骆驼群重新抖擞精神,南海的海藻再也不用堆积码头。最惊喜的是,扎西的红外相机拍到了久违的黄羊——雪水滋润了草场,黄羊跟着水草回来了,牧民们笑着说:“黄羊都知道跟着生态链走,我们这跨域共生,真是连动物都受益!”阿竹在自然笔记上画下黄羊、骆驼、海藻的连线,旁边标注:“1吨海藻粉能配3吨青稞秆,喂饱20头牦牛;1亩沙棘林能产500斤饲料叶,养活10峰骆驼。”
消息顺着灵脉传遍大陆,“丝路-陆海共生网络”正式成立:草原的牦牛奶通过丝路运到南海,做成海藻奶糕;西域的驼毛织成沙棘染布,送到城市社区做窗帘;南海的海藻饲料配方,通过共生学院传到北方雪原,帮那里的牧民度过寒冬。阿鹭的笔记里多了一张“洲际灵脉图谱”,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着:绿色是草原牧草的流向,蓝色是南海海藻的航线,黄色是西域沙棘的运输路,最终所有线都汇聚在昆仑三才谷的“共生契”上。
初春的清晨,第一支跨域驼队从西域出发,驼背上载着沙棘叶、牦牛奶,还挂着南海的海藻袋。阿竹、阿鹭和扎西、古丽、老周站在草原上,举着自然笔记记录驼队的身影。突然,一头小骆驼衔着一束沙棘枝,走到笔记旁——枝桠上的灵脉微光,顺着丝路连向南海的码头,又沿着陆海纽带接向青菱湿地,最终与昆仑的三才石、雾林的学堂连成一张覆盖洲际的“共生网”。
“这是灵脉的‘洲际链环’!”扎西激动地喊道。远处,青羽灵鸟领着草原的雄鹰、西域的猎隼、南海的海鸥一同盘旋,翅膀的光芒洒在丝路上,让每一串驼铃的声响都带着灵脉的共振。一位来自大秦的使者望着这张共生网,感慨道:“以前丝路是运货的路,现在是生态的脉,原来整个大陆的生命,都踩着同一段心跳。”
离开时,阿竹把厚厚的自然笔记交给共生学院,扉页上画着洲际灵脉网的全貌:“共生不是守住一方天地,是让草原的雪、西域的沙、南海的浪,顺着生态链牵起手,连成像三才契那样永远不断的约定。”阿鹭则把一枚融合了草原净土、西域沙粒、南海海水的灵晶,嵌在丝路起点的传脉碑上,阳光照下来,灵晶的光芒折射出七彩的光,就像跨越洲际的牧歌,正顺着灵脉,把共生的故事唱向更遥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