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河上游的竹海村近来愁云不展。村长老林蹲在枯蔫的药田边,手里攥着干瘪的板蓝根,望着远处光秃秃的山梁叹气:“前几年砍竹子卖钱,把山皮都露出来了,一场暴雨冲垮了坡地,药材种不活,竹编的老手艺也快断了传承。”这话刚好被送水草纤藤的阿石听见,他摸出怀里的森林灵晶屑,“森林灵说,草木断了根就活不成,山林和村子本是连在一起的。”
消息传回学堂,小果立刻翻出从安吉学来的竹编图谱:“竹海的竹子是宝贝,能编农具、替代塑料筐,还能种药材!”孩子们当即组队上山:星陨族在山梁嵌上防滑矿石,布下“固坡阵”;月蛊族把润草液和菌菇孢子混合,制成“护根灵”;阿芽跟着村姑学采竹篾,手指被划出血也不撒手;小荷则拉着老林观察地形,“高台种耐旱的酸枣,低洼种喜湿的板蓝根,就像沙漠的沙棘和芨芨草,高低搭配才能活”。
老林将信将疑地试了,可没过几天,酸枣苗就被野兔啃得只剩根茬。阿石突然想起唐家河的“熊猫卫士”,拍着大腿说:“让村民当‘竹海卫士’,巡山护苗还能领工分!”村里立刻组织起护林队,年轻人背着红外相机巡山,老人则在田边编竹篱笆。阿石教大家把灵晶屑掺进竹篾,编出的篱笆泛着微光,野兔再也不敢靠近。小果还设计了“竹编菌棚”,把板蓝根和菌菇种在一起,“菌菇分解落叶当肥料,板蓝根给菌菇遮阴,就像森林里的共生智慧”。
竹编坊里很快热闹起来。老篾匠手把手教孩子们编竹器:阿石编的竹筐嵌着双阵纹,装药材不返潮;小荷编的竹筛网眼均匀,筛药粉又快又净;阿芽则把竹丝染成彩色,编出带着灵脉图案的小篮子。“这竹篮比塑料筐轻便,还能降解!”来收药材的赵掌柜一眼相中,当即订了一百个。老林看着堆成山的竹编农具,突然悟了:“以前砍竹卖原料,现在编竹器卖手艺,这才是靠山吃山的法子。”
可新问题又冒了出来:竹编品卖不出好价钱,村民还是没干劲。小果想起安吉的“以竹代塑”文创,拉着大家给竹篮刻上《春耕谣》歌词,又把酸枣仁磨成粉,和蜂蜜调成馅料,装进竹编食盒里。“咱们办个‘竹海共生集’,既卖药材竹器,又教竹编手艺!”集市当天,草原的扎西带来燕麦饼,城镇的张婶送来染布,孩子们则在摊位前演示:阿石用竹编耙翻地,小荷用竹编筐采茶,老篾匠现场编竹篓,引来游客纷纷围观。
“这竹编食盒能当装饰,装点心还透气!”一位游客捧着竹盒赞叹,当场订了五十个。更惊喜的是,县非遗中心的人也来了,握着老林的手说:“这竹海竹编能申非遗,我们帮你们对接文创订单!”消息传开,周边村落都来取经,老林干脆办起竹编培训班,阿石成了“小老师”,教大家编嵌着灵晶屑的防蛀竹器。
秋收时节,竹海村的山梁重新绿了起来。高台的酸枣挂满枝头,低洼的板蓝根长得郁郁葱葱,竹编坊的订单排到了年底。护林队的小伙子在红外相机里拍到了松鼠和竹鸡,老林看着屏幕笑出了褶:“以前砍树填肚子,现在护林挣票子,这才是山林和人的共生。”孩子们坐在竹楼里,用新采的酸枣仁泡茶,听老篾匠唱古老的《竹海谣》,歌声混着竹香飘向远方。
青羽灵鸟落在竹海最高的竹梢上,翅膀下的光芒洒在竹编品上,与山梁的灵脉光带连成一片。地心灵悄悄调节着山泉,滋润着药田;森林里的叶片轻轻晃动,给竹编坊送来清风。老林望着这一幕,把孩子们编的第一只竹篮挂在村头,竹篮上的双阵纹在阳光下闪着光——那是山林与村落的约定,是篾丝里藏着的“共生密码”,正顺着青川河的流水,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