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舟漂在一片泛着“星温基因光纹”的星尘海时,林砚掌心的冰魄玉突然变得通透——不再显具象的莲花纹或记录,而是在玉芯浮现出一串淡金色的“星温基因码”:码链上,每段序列都对应着不同锚点的温能频率,甚至混着星草、星虫的基因片段,像把三百年的星温记忆,都刻进了最细微的编码里。苏清寒指尖贴住玉面,基因码突然与星尘海的光纹共振,弹出一行极轻的感应信息:“星棉域星果苗开花了,花瓣基因里检测到温能片段,和西湖主锚的基因码重合度92%——星温早不是‘附加’,是星河的‘原生基因’。”
林砚抬眼望窗外,星尘海里,几株随波飘游的星草正泛着与基因码同源的光,草叶上的脉络竟和码链的走向一模一样。远处,一艘科考星舰正停在时陨星带旁,船员举着的检测仪屏幕上,晶簇的温能波动曲线,也和玉芯的基因码完美贴合。“连星河的草木、矿石,都带着星温的‘印记’了。”苏清寒轻声说,话音刚落,星尘海里的星虫突然围拢过来,虫翼上的光斑拼成了小段基因码,像在回应玉芯的共振。
这时,林母的实验日志自动翻开,上次的《星温共识手册》旁,多了本浅绿封皮的《星温基因观察录》。首页写着:“星温非外力注入,是借锚点唤醒星河本就有的温性,如今这温性已长成骨血——记录者:星棉域第三代守护者。”里面的记录全是细碎的“基因发现”:有人写“雾时海的星尘涡旋转频率,和旧锚点的基因码同步,涡心能自发聚集温能,不用再人工调节”;有人附了张星虫卵的显微照片,卵壳上的纹路就是迷你基因码,旁注“星虫孵化后,会自动往锚点方向爬,像天生认得出‘同类’”;最末页是孩子的手绘:画了颗星星,星星的内核是基因码,周围绕着星草、星虫、小锚点,旁边写“老师说,星星也有温温的基因,我们都是星星的孩子”。
“原来我们不是‘创造’星温,是‘唤醒’它。”林砚摩挲着观察录,照片上的星虫卵突然泛出暖光,顺着书页漫到冰魄玉上,玉芯的基因码瞬间亮了几分,窗外星尘海的星草也跟着晃了晃,草叶上的脉络更清晰了。苏清寒翻到观察录的夹页,里面有片星果苗的花瓣标本,标本边缘泛着淡金,对着光看,能看到花瓣的纹理就是基因码的形状——是上次碎星谷星舰留下的星果苗结的花。
星盘这时弹出“星温基因播报”,画面没了复杂的表格,只有三段短影像:第一段是西湖主锚旁,星民蹲在星果苗前,用手机扫描花瓣,屏幕上跳出“星温基因片段已稳定遗传”的提示,星民笑着把花瓣夹进笔记本;第二段是星棉域,几个孩子围着新锚点,手里的守星佩突然亮了,佩芯的基因码和锚点的码链连成一线,孩子惊呼“我的佩佩和锚点‘说话’了”;第三段是时陨星带,晶簇突然自发释放温能,把附近迷路的星舰护在中间,检测仪显示“晶簇基因码感应到星舰应急信号,自动启动保护机制”。
播报下方附了条星民留言:“昨天给家里的星草浇水,发现它的根会往小锚点方向长,挖开土一看,根须上缠着小段基因码光纹——原来植物比我们还先懂,星温是‘家人’。”苏清寒点开花草分类栏,里面存满了星民上传的“带星温基因的植物”照片:有叶纹是基因码的星叶菜,有花瓣拼出莲花纹的星瓣花,甚至有果实里裹着迷你温能的星糖果——每样都带着星温的印记。
林苏并肩靠在舷边,望着星尘海的“基因共鸣”:西湖主锚的基因码激活了星果苗的温性,星果苗的花粉飘向星棉域,又激活了新锚点的基因片段,新锚点再把温能传给时陨星带的晶簇,晶簇又护着路过的星舰——没有人为推动,全是星河基因里的“自然反应”。冰魄玉这时突然轻颤,玉芯的基因码慢慢飘出,化作一缕淡金光带,融入星尘海的光纹里,玉身不再通透,变回了最初的温润模样,像完成了“传递基因”的使命。
“你说,林母当年埋下主锚时,是不是也感应到了这星河的温性?”苏清寒轻声问,风里带着星果花的淡香,混着星尘的暖意。
林砚望着星尘海里同步闪烁的基因码,笑了:“或许吧。她埋下的不是‘锚点’,是唤醒温性的‘种子’。现在这种子长遍了星河,成了每颗星、每株草、每个人的骨血——三百年的约定,哪还需要记?它早就是星河自己的样子了。”
这一章的最后,冰魄玉的光带彻底与星尘海相融,光舟的尾迹也化作星尘,混进星草、星虫的轨迹里,再也分不清。远处的锚点不再是“守护坐标”,而是星河基因的“共鸣源”,温能顺着基因码在星尘间流动,像星河的血液在循环。星民路过时会笑着摸一摸锚点,孩子会把星草的种子撒在锚点旁,星舰会绕着锚点缓行——不是“遵守约定”,是“亲近家人”。星温即星河骨血,传承即自然本能,三百年的故事,最终成了星河与生俱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