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田的秋收刚过,谷里堆起了半人高的枯枝败叶——李叔想把废料埋进土里当肥,可堆得太多,没几天就泛出腐气,还招了飞虫;孩子们捡来的灵麦秸秆想编草绳,却没地方晒,堆在储物阁旁占地方:“废料没处去,好东西也腾不开地,这日子总觉得‘堵得慌’!”
苏清寒帮阿水检查应急阁的灭火桶,怀里的齿轮突然轻颤,青铜光往谷西的洼地飘去,星核的白光跟着,在晒得干爽的土路上拖出淡青绿光带——光带停在一座半埋在枯草里的石阁前,阁顶塌了半边,里面堆着朽坏的石臼、断了的编绳架,墙上还留着“枯→肥”“枝→器”的模糊刻痕。
“是旧循环阁!”王伯扛着捆枯枝赶来,手里攥着张泛黄的草纸,“这阁以前专管‘变废为宝’!枯枝捣成肥、秸秆编农具、坏了的木架改小凳,我年轻时就用这儿的石臼捣过灵草肥,地震后阁子塌了,工具朽了,废料就只能堆着,我还留着当年的循环图谱呢!”
孩子们听说能把“没用的东西变有用”,立刻放下手里的草绳,围着石阁:“我们帮着捡枯枝!把它们变成肥料,种更多灵麦!”
走近了才看清,阁内循环符文石嵌在中央的石台上,裂着几道浅缝,表面沾着干泥,刻着的“循”字符文快被枯草盖住;石臼裂了个豁口,编绳架断了腿,墙角堆着的旧草绳脆得一折就断;星核的白光扫过符文石,光带在石缝里亮了亮——石中藏着“转化灵气”,能把废料变成可用资源。
“先清阁修具,再醒符文!”苏清寒把齿轮贴在符文石上,青铜光钻裂缝,干泥簌簌掉,“循”字符文慢慢显形,透着淡青绿;阿水用星核白光扫过石臼,豁口处凝出新的石层,断腿的编绳架也立了起来,木纹里裹着暖光,摸起来结实得很。
“这图谱藏着门道!”王伯展开循环图谱,上面画着步骤:枯枝晒三天→石臼捣成碎末→混灵泉泥水→堆在符文石旁发酵,就能成肥;秸秆泡软→编绳架固定→按纹路编织,能成草绳、草筐,“以前灵田的肥,一半是这么来的,省了不少力气!”小竹掏出蓝光石板,覆在循环符文石上,石缝里的转化灵气涌出来,刚堆在阁外的枯枝慢慢变干,泛出淡淡的肥香;泡在灵泉里的秸秆也软了,摸起来韧劲十足。
村民们立刻动手:男人们把枯枝抱进阁里,用石臼捣成碎末,再混上灵泉泥水,堆在符文石旁发酵,没一会儿就冒出温润的肥气;女人们坐在编绳架旁,把软好的秸秆编成草绳、草筐,还教孩子们编小蚂蚱;孩子们帮着递枯枝、晒秸秆,小豆子捣了半袋肥,捧着往灵田跑:“我要把肥埋进土里,让麦子长得更高!”
傍晚时,循环阁彻底激活——循环符文石的淡青绿光裹着整间阁,发酵好的灵肥装了十多个竹筐,编好的草绳堆成小山,连朽坏的旧木架都被改造成了小凳子,摆在阁外供人歇脚。李叔扛着袋灵肥往灵田走,笑着说:“这下废料有去处,还能变宝,灵田有肥,农具也有得用,真是‘顺’了!”
苏清寒靠在石臼旁,指尖贴符文石,青铜光映出“循”字符文——林砚曾在意识维度的循环阁画给她看,说“循字是不浪费,让每样东西都能‘再有用’,资源转起来,共生的日子才长久”;黑娜轻语:“循环不是重复,是让没用的变成有用的,补全共生的‘缺口’。”
夜色降临时,循环阁的淡青绿光连起所有设施的光——灵泉的水浇田,田的废料进循环阁变肥,肥再养田;储物阁的旧工具坏了,送进循环阁改造成新物件,形成了圈“资源闭环”。村民们还在阁外搭了个废料收集点,孩子们轮流值守,收枯枝、捡秸秆;阿水记录转化灵气的浓度,小竹整理循环图谱,苏清寒攥着齿轮,看着阁内的灵肥和草绳——山谷的共生守护,终于补全了“资源循环、变废为宝”的闭环,让山谷的日子,真正“转得顺、走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