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通道的气密门无声滑开,一股温润而鲜活的生命气息瞬间包裹了林晓月。
这与“望舒”区的冷硬精密、月面工坊的金属焦糊味截然不同。
空气里弥漫着植物蒸腾出的清新水汽、泥土被精心调配的营养液浸润后散发的微腥,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生命活力蓬勃生长的淡淡甜香——像是熟透浆果混合着雨后青草的气息。
她下意识地深深吸了一口,仿佛肺部被这股蓬勃的生机彻底洗涤过,连日来在数据和硬物谜题中紧绷的神经,被这鲜活的绿意悄然抚慰。
刚从月壤原位利用工坊出来,那里巨型机械臂与高能激光营造的冰冷秩序感和精确到微米的紧张感还残留在感官里,此刻眼前这片盎然的生机形成了强烈的对冲。
她需要这种对冲,来消化陈岩关于冲击测试设备改装清单那不容置疑的签批带来的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更深处,那个深埋地下的、规则得令人心悸的几何体所带来的无形压力——仿佛脚下踏着的不是坚实的月壳,而是一个巨大谜题的表面。
眼前豁然开朗。
巨大的“广寒”农业穹顶内部,如同一个被精心折叠进月球岩石深处的微型绿洲天堂。
高耸的透明复合材料穹顶过滤着模拟日光,洒下均匀而温暖的光芒,柔和地照亮下方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无土栽培架。
这些栽培架并非简单的层板,而是由轻质高强度合金构成的开放式空间网格结构,彼此勾连、层叠延展,形成一片充满几何美感和空间效率的立体森林。
每一层网格上,成片的“希望薯”舒展着肥厚而油亮的翠绿叶片,在穹顶边缘模拟微风系统的轻柔吹拂下,像无数只小手般轻轻摇曳,反射着健康的光泽,充满了令人心安的丰饶感。
高效的滴灌系统如同纤细的银色脉络,在网格间无声穿梭,精准地将富含矿物质的营养液输送到每一株作物的根部。
这里是生命维持系统的心脏地带,是静海基地得以喘息、得以展望未来的能量源泉,这片绿色网格之中稳定地跳动着基地的生机脉搏。
“林学士,欢迎。”
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带着农人特有的踏实感。
一位穿着浅绿色生命科学工装的中年女性走了过来,胸前名牌写着“苏芸”。
“我是苏芸,负责三区光谱实验。您对优化希望薯淀粉积累效率感兴趣吗?”
她的笑容真诚,眼神里是对这片绿洲的熟稔与热爱。
“当然,苏工,这正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晓月点头回应,目光仍被这片充满科技与自然融合之美的生机所深深吸引。
置身于此,她仿佛能感受到脚下月岩的冰冷被这片绿意隔开,一种属于“家园”的温暖感油然而生。
“这边请。”
苏芸引着晓月走向一片被半透明柔性隔断围起来的区域。
隔断内的栽培架上,希望薯的叶片颜色似乎略有差异,呈现出更深的墨绿。
“我们正在尝试优化光照的光谱组成,看看不同红蓝光比例对块茎淀粉合成效率的影响。”
晓月靠近观察。
网格栽培架的结构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纤细而坚固的合金骨架,如同精巧的骨骼,稳稳托举着承载着营养液循环系统的柔性种植槽——生命在冰冷的网格中被温柔承载。
这种结构……她脑中瞬间闪过在工坊里看到的那个网格化传感器支架模型,还有背包里那个冰凉的钛合金鲁班锁。
开放式网格,分布式承力,对微扰动的容忍度……这个由陈岩主导、追求极致鲁棒性的设计理念,竟在生命培育的领域也得到了如此完美的应用?
她心中一动,像被一道灵光照亮。
“您也注意到这结构了?”
苏芸顺着晓月的目光看去,微笑着解释,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
“这是根据陈岩博士团队的建议优化的。开放式网格骨架配合柔性种植槽,能更好地适应月面微弱的重力波动和基地运行时难以避免的轻微机械振动,有效分散应力,减少对植株根茎的物理损伤。比我们早期使用的层叠式刚性托盘,确实更‘皮实’,更‘宽容’。”
她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
晓月了然地点点头。
陈岩那冷硬的工程师思维,如同无形的脉络,早已渗透到了基地的方方面面。
他追求的不是花哨,而是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一种冰冷逻辑下对“绝对可靠”的执着。
她的目光落在苏芸手中的平板终端上,上面是复杂的光谱数据和植物生理指标。
“星璇在辅助分析?”
她问道。
“是的,它可是我们的大管家兼数据分析师。”
苏芸将屏幕转向晓月。
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实时滚动的光谱曲线图和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折线图。
“我们设置了七组不同红蓝光比例组合,星璇实时监测叶绿素荧光效率、气孔导度,并间接推算出淀粉合成速率。”
她纤细的手指指向其中一条曲线,
“比如这个红光比例较高的组合,初期光合效率提升显着,但后期淀粉积累速率反而下降,星璇分析可能与碳分配机制改变有关,营养更多流向了茎叶生长。”
晓月仔细看着瀑布般刷新的数据流,那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律动。
“优化不是追求单点峰值,而是整体生命周期的效率最优。”
她轻声道,想起了父亲常说的“平衡之道”,但在这里,在陈岩主导的体系里,效率被推至极致,而鲁棒性正是效率得以持续的基础。
“正是如此!”
苏芸赞许地看了晓月一眼,这位年轻学士的理解力让她欣赏,
“星璇正在整合光谱数据、营养液成分配比、甚至特定波段的远红外光对块茎膨大微弱的促进作用,目标是找到那个综合效益最高的‘甜蜜点’。”
「模型优化算法V3.2更新完成,整合新增远红外波段因子。预计12小时后生成初步最优光谱配比建议。」
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同时在两人神经接口中响起,高效而无缝。
“这效率……在地球温室里做类似实验,怕是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迭代出结果。”
晓月感叹道,这背后是星璇强大的算力,更是陈岩对效率近乎苛刻的要求所塑造的基地节奏。
“全靠星璇和它们的努力。”
苏芸走到一个栽培架旁,充满感情地轻抚一片厚实饱满的叶片,动作温柔得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希望薯三代的基因改造堪称工程与自然的双重奇迹:宇宙射线抗性、高效光合路径、特化根系最大化吸收营养液……它不仅是作物,是我们在这片异星岩石上立足、繁衍的基石。”
她的声音里充满了对生命韧性的敬畏。
晓月沿着通道漫步,感受着脚下模拟土壤的轻微弹性。
空气循环系统的低沉嗡鸣如同基地的呼吸,稳定而安心。
食物自给自足,是月球基地实现真正自治、摆脱地球脐带的关键一步,也是未来应对“望舒”深处那巨大不确定性时最可靠的缓冲。
这高效运转的背后,深深烙印着陈岩追求极致可靠的冰冷逻辑,却也在这片绿意中开出了生命之花。
她走到穹顶边缘相对安静的区域。
这里的栽培架稀疏一些,种植着纤细的地球原生小麦和水稻。
它们在微弱的月面重力下显得格外柔弱,茎秆纤细,叶片单薄,生长速度也远不如希望薯那般迅猛。
这种不追求效率、带着地球故乡基因的存在,在陈岩主导的、高度优化的基地生态里,显得尤为珍贵,像是对过往家园的一丝温柔眷恋。
“这是我们的‘故土花园’。”
苏芸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一种诗意的情怀,走到晓月身边。
“种点地球带来的作物,更多是一种精神寄托。看看它们,”
她指着那些在低重力下努力挺直腰杆的禾苗,
“在异星的环境里艰难却顽强地活着,抽穗、灌浆的时候,总能让人鼻尖发酸,感叹生命无论在哪里,都执着地寻找着生长的方向。”
晓月蹲下身,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一株小麦冰凉的、略显纤细的茎秆。
与网格架上那些如同精密仪器般高效产出、被高度优化的希望薯相比,这些禾苗更像是离家的游子,带着对遥远蓝色家园的深深眷恋和不求极致的、朴素的韧性。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慰藉。
“低重力下,维管束结构和养分运输效率是它们最大的瓶颈,”
苏芸解释道,眼神里闪烁着科学家的执着,
“我们还在尝试各种改良方案,希望能让它们在月球上也结出饱满的籽粒。”
她的坚持,是对地球故乡的致敬。
晓月看着这些柔弱的植株,思绪却飘向了那个追求极致刚性与效率的人——陈岩。
他像那些希望薯,被精心设计和优化,只为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稳定高效地产出,成为基地不可或缺的坚强脊梁。
可在他镜片后永远锐利如刀、只追逐数据和逻辑的目光深处,在这片冰冷的月球钢铁丛林之外,是否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存放柔软与眷恋的“故土花园”?
是否也曾为某些脆弱却坚韧的存在而触动?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又被她迅速压下——这与月球务实、高效的氛围似乎格格不入。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独特的震动模式,伴随着一道柔和的蓝色加密通讯提示光纹在金属表面亮起:
「林风董事长的私人加密通讯请求,优先级:高。环境评估:当前环境非静默,通讯时延可接受。建议接入。」
晓月向苏芸示意抱歉,快步走到一处高大栽培架后的安静角落,几株茂密的藤蔓植物形成天然的屏障。
这里能听到远处滴灌系统细微的流水声。
「接入。」
晓月在心中默念。
眼前光影凝聚、稳定,林风沉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晓月面前。
他身处林氏深空集团总部顶楼那间标志性的办公室,背景是巨大的弧形星图,地球蔚蓝,月球银灰,星港空间站如同精致的模型点缀其间。
“晓月,”
林风的声音带着长途通讯特有的极轻微延迟感,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仿佛能穿透三十八万公里的虚空,
“在‘广寒宫’?看光谱优化实验?”
他显然已通过某种渠道知晓她的行程。
“是的,爸。”
晓月的声音不自觉轻松了些,绿意总能让人放松,
“苏工带我参观,希望薯长势很好,星璇在帮忙找最优光照配比。”
她简单汇报着,像在分享一份宁静。
“那就好。”
林风微微颔首,话题随即转向核心,语气深远而凝重,
“‘冰泉计划’的极地验证方案我收到了。思路很好,推进剂原位制取,战略价值非常高。”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仿佛落在了星图的月球位置,
“地球轨道上,关于月球资源开发国际框架的谈判僵持不下。月球自治的呼声需要更多实质性的支撑点。你的‘冰泉’,如果能在沙克尔顿边缘成功验证,稳定产出哪怕小批量的液氢液氧,就是证明月球有能力独立‘造血’、建立完整太空后勤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步!这,”
他加重了语气,
“它的战略意义,在某些手握重权的决策者眼里,可能不亚于你们在‘望舒’钻到的那块硬疙瘩,甚至……更实在,更看得见摸得着。”
晓月眼神微凝。
父亲精准地切中了要害。
月球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那深埋于静海之下、悬而未决的巨大秘密可能带来未知变数的时候。
“冰泉”是技术突破,更是月球争取话语权、证明自身是可持续战略支点而非单纯资源矿场的重量级筹码。
这让她瞬间理解了陈岩为何对工质输送效率如此锱铢必较——他同样看到了这个项目在月球生存链上的关键一环,看到了它在冰冷逻辑下的“务实”价值。
“我明白它的分量,爸。”
晓月的回答沉稳而坚定,肩上的责任仿佛又重了一分,
“我们会找到最优方案,确保成功。陈博士也认可这个方向。”
她特意提到陈岩,表明基地内部的协同。
“好。记住,务实为先。”
林风再次强调,
“中等规模验证,快速产出实际产品,证明技术路径可行、成本可控。哪怕初期产量有限,只要在谈判桌上拿出从月球冰层里‘变’出来的推进剂样本,比一万份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他眼中带着期许,也有一丝对女儿处境的洞悉,
“技术是钥匙,用钥匙开门的是人,门后是责任和复杂的抉择。晓月,你已经站在那扇门前了。”
「林学士,您预约的与基地工程规划部张工关于‘冰泉’验证单元初步选址的会议,将于1小时15分钟后开始。建议预留时间整理电解环节方案思路。」
星璇的提醒准时在脑中响起。
“爸,选址会马上开始,我得过去准备一下。”
晓月说道。
“去吧。注意安全,别熬太晚。”
林风叮嘱一句,影像随即消散在空气中。
晓月站在原地,父亲的嘱托沉甸甸地落在心头——务实、责任、抉择。
脚下月壤深处,那坚硬的谜题如同冰冷的基石;眼前这片绿色网格,则是指向自主与未来的生机之路。
她需要找到那个能撬动平衡的点。
她转身向不远处的苏芸告别,目光再次扫过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网格森林。
网格结构……分布式……韧性……一个念头如同穿过网格缝隙的阳光,骤然清晰起来!
“苏工,”
晓月快步走回,眼中闪烁着思考的火花,
“这种网格化模块设计,对不同区域的精细化管理是不是特别灵活?比如,针对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独立调控某个或某几个网格单元的光照、营养液供给?”
苏芸眼睛一亮:
“没错!这正是它的核心优势之一!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阶段,对单个或多个网格单元进行独立调控。彼此互不干扰,比整体一刀切的调控精细得多,资源利用效率也显着提升。”
“那么,”
晓月的想法迅速成型,语速加快,
“我们的‘冰泉’极地验证单元,是否可以借鉴这种模块化网格化的思路?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地形崎岖,环境极端严苛。与其追求大型化的一体式集成工厂,能否将其拆分为功能独立、结构坚固的中小型功能模块?就像这些网格单元,每个模块负责特定核心功能——钻探模块、深冷电解模块、纯化与储存模块、能源模块——然后通过强韧的物理连接和星璇协调的智能网络进行高效整合?这样,单个模块失效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维护更新也更灵活,更能适应复杂地形!”
她想到了陈岩签批的冲击测试设备清单,模块化设计能极大提升验证单元在未知环境中的生存率和灵活性。
苏芸的手指立刻在平板终端上划动,调出基地网格系统的管理界面:
“分布式部署,独立模块,冗余连接……这个思路很有道理!模块化分布式架构,本身就符合深空工程对高容错率的要求。我们农业网格的管理平台就是星璇在统一协调,效率很高,这套管理逻辑完全可以借鉴到工业系统上。不过……”
她微微蹙眉,
“极地环境下,模块间的接口密封可靠性、能源和物料的可靠传输(尤其是超低温工质)会是巨大挑战……”
“技术挑战可以集中力量攻关,”
晓月决心已定,声音充满力量,
“核心理念是:牺牲一部分大型集成可能带来的极限效率,换取系统整体的鲁棒性和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就像这些小麦,”
她指向穹顶边缘那些柔弱却坚持生长的地球作物,
“在月面,生存的稳健和持续发展的韧性,比一味追求地球上的规模宏大更重要。”
这既是对“冰泉”方案的思考,也像是对陈岩极致效率理念中融入韧性考量的无声呼吁。
苏芸看着她眼中坚定的光芒,被这份兼具视野与务实的想法打动:
“林学士,想法非常棒!很有战略眼光!值得在稍后的选址会议上重点论证!模块化带来的灵活性,在那种地方可能就是成功的关键。”
晓月用力点头:
“我会把它作为重要备选方案加入会议讨论。谢谢苏工,您这里给了我很大启发!”
她环顾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网格森林——这里不仅是生命的网络,也是激发解决方案的灵感网络。
告别苏芸,晓月快步走出穹顶。
温润鲜活的气息迅速被通道的恒温恒湿空气取代。
她立刻打开随身平板,调出“冰泉计划”的验证单元方案文档,在选址评估部分快速添加了一个新条目:“模块化网格部署方案(mGd)——基于分布式韧性理念,提升极地单元生存率及环境适应性”,并简要列出了核心思路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难点,特别是接口可靠性与低温传输问题——这正是陈岩最可能诘问的点,她特意标注出来,准备在会议上重点讨论。
纤细但有力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输入。
网格化的理念,从工坊的精密支架、农业的生命承载系统,到即将在极地展开的工业单元,仿佛一条无形的线,串起了静海基地不同领域的智慧结晶。
这或许就是星璇将基础原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强大能力体现,而陈岩,无疑是这套冰冷高效逻辑最坚定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通往工程规划区的通道安静而明亮。
就在拐角处,一个熟悉冷峻的身影迎面走来——陈岩刚从某个实验室出来,手里拿着数据板,眉头习惯性地微蹙,步伐迅捷而稳定,像一台精准的计时器。
“陈博士。”
晓月主动招呼。
陈岩闻声停步,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晓月,瞬间捕捉到她眼中尚未褪去的思考光芒和她亮着的平板屏幕上“mGd方案”的标题。
“刚从农业穹顶过来?”
他的问句依旧简短直接,但少了几分平日的冷硬。
“嗯。那边的网格化系统很有启发性。”
晓月自然地接话,语气坦诚,
“想到‘冰泉’的极地验证,或许可以借鉴类似的模块化网格部署思路。牺牲部分集成度,换取环境适应性和系统整体韧性。”
她特意点出“韧性”这个词,想看看这位以刚性效率着称的博士作何反应。
陈岩眉梢极轻微地动了一下,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迅速调出自己的终端,手指在虚拟屏上快速翻动,打开了“冰泉”方案的电子版。
他目光如电,扫过晓月简述的核心点。
“分布式部署……独立功能模块……冗余连接……”
他低声念着关键词,语速飞快,大脑如同高速处理器般分析着利弊,
“优点:地形适应性提升,单点故障影响范围显着降低,维护性增强。缺点:接口可靠性挑战倍增,管线布设复杂性提升,热管理和辐射屏蔽成本可能增加……”
他猛地抬头,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瞬间切入最关键的技术瓶颈:
“超临界二氧化碳工质在极低温环境下的长距离输送效率是核心瓶颈。你的方案对此有什么具体构想?”
问题冰冷直接,如同在工坊里审视一个精密部件,但并未否定“韧性”这个出发点本身。
晓月早已准备好,从容应对:
“初步想法是尽量缩短核心低温模块间的物理间距,使用高效真空绝热的短管连接。将最需要低温工质的关键设备(比如钻探核心和深冷单元)集中部署在少数经过特别强化温控设计的模块内,其他相对‘温暖’的模块(如中央控制、能源站)则通过高带宽数据链和超导电力传输进行连接,尽量减少低温工质在模块间长距离流动的需求。星璇可以基于地形扫描数据进行拓扑优化,寻找最佳布局。”
她提到工质效率,这正是陈岩关心的核心细节。
陈岩沉默了几秒,手指在数据板上快速输入,显然是在调用星璇进行快速建模评估。
「建模任务启动。参数输入: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目标区域地形数据;模块划分:钻探&深冷(核心低温区)、电解&纯化、储罐阵列、能源站(含熔盐储能)、控制中枢;连接策略:核心低温区内部使用短距真空绝热管,其他模块间以高速数据链及超导电力传输为主,辅以最低限度的保温管连接…计算中…预计完成时间:7分钟。」
星璇的声音在两人脑中同步响起。
“思路可行。”
陈岩简洁地做出判断,目光重新聚焦在晓月脸上,那锐利中似乎多了一丝对创新思维的认可,
“核心低温区的集成度和保温可靠性是关键中的关键。需要目标地点的详细地形扫描和星璇的拓扑优化寻找最优布局点。稍后选址会,这个方案可以作为重要备选提出讨论。”
他顿了下,目光似乎穿透了晓月,落在她身后通道某个无形的点上,声音比平时低沉了一度,带着一种工程师对物理现实的深刻认知:
“分布式韧性……在月球极地那种环境里,确实比在地球上更应优先考量。”
这句对“韧性”价值的认可,从一个视效率为生命的人口说出,分量非同寻常。
“好的,陈博士。”
晓月点头,心中微微一动。
能得到陈岩“可行”的评价,尤其是在具体技术细节上,是难得的肯定。
他认同了“韧性”这个超越单纯效率的考量维度。
陈岩的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扫过晓月斜挎的帆布包,钛合金鲁班锁的轮廓在帆布下隐约可见。
“另外,”
他像是想起什么,语气恢复了一贯的简洁,
“工坊那边,新的网格支架打印测试通过了。静态刚度损失在预估范围内,结构谐振频移极小,鲁棒性指标符合预期。‘望舒’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清单,我已经签批,星璇应该同步给你了。”
他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收到了,正在核对。”
晓月应道。
网格支架的成功是“望舒”任务推进的关键一步,也是她背包里那个鲁班锁所代表的拓扑优化理念在月面严苛环境下的成功实证。
陈岩此刻不经意地提及,或许是在确认网格化思路的可靠性,也或许是一种另类的认可。
“嗯。”
陈岩不再多说,只是极其轻微地点了下头,仿佛瞬间衡量了所有信息,目光重新投向通道前方他原本要去的方向,步履迅捷而坚定地离开了。
但那句关于“韧性”的肯定,却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冰冷的背影后留下了一圈微不可查却真实存在的涟漪。
晓月看着他挺拔的背影消失在拐角,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极淡的笑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虚假的客套,只有高效的信息交换和任务推进。
这种冰冷精确的互动,在这座月球的钢铁丛林里,反而成了一种独特而坚实的默契支撑。
她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帆布包的肩带,昂首走向工程规划区。
星璇手环的倒计时清晰地显示着:
[会议倒计时 1: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