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余温尚未散去,山北县又迎来了另一场变革。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石洼村后的山道上就出现了三五成群的妇女。她们挎着竹篮,手脚利落地采摘着红艳艳的野山楂。往年在她们眼中一文不值的酸涩野果,如今却成了能换铜钱的宝贝。
\"都仔细些!\"张老伯的老伴王大娘直起腰来,擦了把汗,\"林大人说了,要选八分熟的,太生了涩,太熟了烂。\"
这是县衙新立的规矩:采集野果按品相论价。上等果三文一斤,中等两文,下等一文。光是这一项,就让许多贫苦人家多了条活路。
县衙后院,十口新砌的灶台正冒着热气。林弈挽着袖子,亲自示范如何熬糖:\"火候最关键,糖浆要能拉丝才行。\"
他小心地将熬好的糖浆浇在洗净的山楂上,又撒上一把芝麻:\"这样糖渍的山楂,放三个月都不会坏。\"
赵小乙学得最快,不一会儿就掌握了诀窍。这个年轻的户房经承,如今又多了个新差事——果脯工坊的总管事。
\"大人,这成本...\"他看着消耗的糖料,有些心疼。
林弈笑道:\"一斤山楂成本五文,制成果脯可卖三十文。你说划算不划算?\"
第一批山北果脯出坊那日,全县都轰动了。红艳艳的糖山楂、金灿灿的杏脯、晶莹剔透的枣糕,摆满了县衙前临时搭起的摊位。
\"尝一尝,看一看!山北特产果脯!\"王铁柱带着护卫队员维持秩序,嗓子都喊哑了。
最先被抢购一空的是糖山楂。酸甜可口的滋味,让尝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更妙的是,这些果脯耐存放,便于携带,很快就有了回头客。
\"给我包十斤!\"一个过路客商大手笔地订购,\"运到府城,准能卖个好价钱。\"
林弈看在眼里,立即调整策略:\"从明日起,果脯分三等。上等精装,专供客商;中等简装,供应县内;下等散装,平价惠民。\"
这个分级销售的法子立竿见影。客商们争相订购上等果脯,普通百姓也能用便宜价钱尝个新鲜。
更让人惊喜的是,果脯产业带动了整个链条。编篮子的、熬糖的、打包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人手。许多原本无事可做的老人和妇女,都在工坊找到了活计。
王大娘如今是采集队的小头目,每天带着三十多个妇女上山。她掰着手指算给老伴听:\"一天采二十斤山楂,就是四十文钱。一个月下来,比你这个老头子挣得还多!\"
张老伯也不恼,笑呵呵地指着新修的水渠:\"要不是林大人修了水渠,咱们哪有闲工夫摘果子?\"
这话道出了实情。水利工程让农耕效率大大提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现在男人们种地,妇女老人摘果,各得其所。
一个月后,果脯工坊的账本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净利五十两白银!
\"这还只是开始。\"林弈在会议上宣布,\"下一步,我们要建正式的工坊,开发新品种。\"
他取出一张图纸:\"这是本官设计的烘干房。用砖砌夹层,以炭火慢烘,可比日晒的效果好上数倍。\"
同时,他开始试验新配方:在果脯中加入甘草、陈皮等药材,既添风味又有养生之效;尝试用蜂蜜代替部分糖料,制作高档果脯。
最妙的是,他发现制作果脯的下脚料也能利用。果核可以榨油,果渣可以喂猪,一点也不浪费。
这天,一个府城来的大客商找到县衙,开口就要订购一千斤果脯。
\"不过有个条件,\"客商眯着眼睛,\"这配方得卖给我。\"
赵小乙当场就要拒绝,林弈却拦住了他:\"配方不卖,但可以合作。你在府城开分号,我们供货,利润三七分成。\"
客商盘算半晌,终于点头:\"就依大人!\"
这个消息传开,百姓们对林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光能让野果变宝贝,还能让客商乖乖合作,这不是神仙手段是什么?
深秋时节,果脯工坊已经扩大到百人规模。晾晒场上,一排排果脯在秋阳下闪着诱人的光泽,空气里弥漫着甜香。
王大娘现在每天都要在工坊忙到天黑。但她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精神头十足。用她的话说:\"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这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那些原本只能在家操持家务的妇女,那些年迈力衰的老人,都在这个新产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林弈站在工坊二楼的观察台,看着下面忙碌的景象。腌制区、晾晒区、包装区井然有序,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专心工作。
\"大人,\"赵小乙捧着账本过来,\"照这个势头,今年果脯这一项,就能给县里带来上千两的收益。\"
林弈点点头,目光却投向更远处:\"但这还不够。我们要让山北果脯,成为天下人都知道的名产。\"
他取出一份新的计划书:《山北特产五年规划》。上面详细列出了果脯、药材、山货等各项产业发展的步骤。
\"首先要打响名头。下个月在府城举办品鉴会,邀请各地客商。\"
\"其次要保证质量,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
\"最后要扩大规模,在周边各县设立采集点。\"
夜幕降临,工坊里依然灯火通明。新一批的山楂正在糖制,空气中甜香更浓。
林弈独自走在回衙的路上,耳边还回响着工坊里的欢声笑语。这些朴实的人们不会想到,他们手中制作的果脯,正在编织一个贫困县的致富梦想。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野果,和一个敢想敢做的知县。
山北县的产业萌芽,正在这个秋天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