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巷小院的宁静,被一阵急促而兴奋的敲门声打破。
张承那粗犷的嗓门隔着门板就传了进来:“林兄!林兄!快开门!京城来的信!是周学政大人的信!”
院内,正在与赵友直商讨“格物书库”初步章程的林弈,闻言手中毛笔微微一顿,墨点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他抬起头,与赵友直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眼中都掠过一丝讶异与了然。
赵友直立刻起身:“我去开门。”他步伐比平时快了几分,显露出内心的不平静。
门开处,张承几乎是冲了进来,脸上因奔跑而涨红,手里高高举着一个式样古朴、用料考究的青皮信函,封口处盖着鲜红的火漆印,印文虽看不清,但那份来自京城的威严与郑重已扑面而来。
“林兄!你看!是学政大人府上的专人送来的!点名要交到你手上!”张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周文渊,对于他们这些寒门学子而言,那是云端上的人物,是能够决定他们命运走向的贵人。如今这位贵人不仅记得林弈,还在府试之后专程来信,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林弈放下笔,起身,神色虽依旧平静,但接过那封信时,指尖亦能感受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沉甸。他小心地捏了捏信封,厚度不浅。
“送信的人呢?”他问道。
“已经走了,说是还要去府衙递送公文,留下信就走了。”张承答道。
林弈点点头,拿着信走回石桌旁。张承和赵友直都围拢过来,屏息凝神,目光紧紧盯着那封信,仿佛那薄薄的几页纸有着千钧之重。
林弈用裁纸刀小心地剔开火漆,取出里面的信笺。依旧是那股清峻挺拔、力透纸背的熟悉字迹,正是周文渊亲笔。信的内容比上次文会后的那封更为详实,措辞也更为恳切。
“林弈小友足下:”
开篇依旧是平辈论交的口吻,但接下来的内容,却让林弈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青州府试之事,已有详情报于老夫案头。小友于贡院门前,遭奸人构陷,临危不乱,以浩然正气与过人机辩,当场揭穿阴谋,反制宵小,更于策论之中,再展经纶,终夺案首。闻之,老夫心潮澎湃,欣慰难言!”
周文渊不仅知道了结果,更知晓了过程的细节!显然,他在青州府衙乃至贡院内部,都有可靠的耳目。
“小友身处绝境,不惊不怒,先以‘请搜其身’示之以诚,再以‘当场命题’显之以才,终以‘反诉诬告’扞之以法。步步为营,条理分明,胆识过人,智勇兼备!此非独才学之功,实乃心性修为已臻上乘。老夫览卷思人,不禁拍案,小友此举此度,颇有……古大臣之风!”
“古大臣之风”!
这五个字映入眼帘,饶是林弈心性沉稳,此刻胸腔中也仿佛有一股热流激荡冲撞!这评价太高了!古之大臣,指的是那些在朝堂危难、国家存亡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凭借智慧、胆识与气节力挽狂澜的社稷栋梁。周文渊以此赞誉他一个刚刚取得府试案首的年轻学子,其中的期许与激赏,已近乎毫无保留!
这不仅仅是认可他的才学,更是对他品性、格局与担当的最高肯定!
信的后半部分,周文渊再次提到了那篇《问策安边》:
“《问策安边》一论,老夫反复品读,愈觉意味无穷。‘势’之一字,深得治国三昧。商贾、教化、屯田三策,高屋建瓴,切中肯綮,非洞明世事、胸怀天下者不能为。小友之见识,已远超同龄,直追朝堂诸公矣。望汝戒骄戒躁,将此‘格物致用’之精神,发扬光大。”
他甚至隐约点出了“格物致用”四字,显然对林弈在青州的动向并非一无所知,或许是从王教授或其他渠道听闻了“林氏格物学”的雏形,并表达了默许乃至鼓励的态度。
最后,周文渊笔锋一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府试案首,于常人而言,已是殊荣。然于小友,此仅乃起步之阶。院试在即,乃取‘秀才’功名之关键,亦关乎‘小三元’之荣衔。老夫在京,静候佳音。望小友潜心思索,精益求精,于院试之中,再展锋芒,直指‘小三元’,以为将来立身朝堂、匡扶社稷之基!”
“小三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皆得案首!这是科举路上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荣誉,无数学子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周文渊此举,无疑是为林弈树立了下一个清晰而极具挑战性的目标,也表明了他对林弈的扶持之意将贯穿其科举之路。
信的末尾,依旧是“周文渊手书”的落款,但比起上次,似乎更多了一份郑重。
林弈缓缓将信纸折好,重新放入信封。他久久没有说话,只是望着院中那株老梅,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京城那位长者的殷切目光。
张承和赵友直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他们虽未看到信的具体内容,但从林弈细微的神色变化和那久久不语的沉思中,已然感受到了这封信的分量。
“林兄……”赵友直轻声唤道。
林弈回过神来,看向两位同伴,将信递给他们传阅。当张承和赵友直看到“古大臣之风”和“直指小三元”等字句时,也都激动得面色潮红,与有荣焉。
“周学政……这是将林兄你视为衣钵传人在培养啊!”赵友直声音有些发颤。
张承更是用力一拍石桌:“好!太好了!林兄,这‘小三元’,咱们一定要拿下!不能让学政大人失望!”
林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周文渊的嘉许,如同给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他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几分。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辱,更承载着一位朝廷重臣对寒门才俊的期许,以及对“经世致用”学风的推动。
他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而清明,对张承和赵友直说道:“学政大人厚爱,林弈惶恐,唯有以勤勉报之。院试之期不远,我等需更加努力。格物之学,亦不可偏废。”
“是!”张承和赵友直齐声应道,斗志昂扬。
来自京城核心贵人的这封嘉许信,如同一股强大的东风,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林弈与周文渊的纽带,更为他以及他身后初生的“格物”小团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动力。
“小三元”的目标,如同一座新的灯塔,已在前方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