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号”的流片数据如同承载着希望的种子,被送往晶圆厂进行漫长的制造与封装过程。这一次的等待,与“磐石”系列流片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氛围截然不同。公司上下充满了一种沉稳的期待,这是历经风雨、用一次次技术突破积累起来的底气。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制造环节不出现重大意外,这颗凝聚了“智能内生安全”理念的车规级AI芯片,极有可能取得成功。
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期,林渊并没有让团队松懈下来。他深知,在技术飞速迭代的科技行业,停滞就意味着落后。就在“启明1号”等待回片测试的间隙,他正式启动了代号为“昆仑”的新项目——面向数据中心的高性能AI推理芯片。
“昆仑”项目的立项会,规格远超以往。除了芯片研发的核心团队,还邀请了新组建的车载事业部负责人、软件生态负责人,甚至通过李总监的关系,请来了两位在中科院计算所从事前沿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的专家作为顾问。
林渊站在会议室前方,背后的投影幕布上展示着新的战略蓝图。
“‘启明一号’的目标,是攻克车规级可靠性和能效比的难关,为我们在边缘计算领域打下根基。这一步,我们走得很难,但方向是对的。”林渊的目光扫过全场,“而现在,我们要瞄准一个更广阔、也更残酷的战场——云端数据中心。”
他切换ppt,展示出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全球AI算力需求每年翻倍增长,大型语言模型和推荐系统的推理成本已占运营成本的巨大比重,现有的GpU方案在能效比和成本上面临严峻挑战。
“云端AI推理,是真正的红海,也是未来十年决定性的赛道。英伟达、Amd、还有一众巨头和初创公司都在这个领域重兵布局。”林渊的语气凝重而充满力量,“我们凭什么敢进去?凭的就是我们从‘磐石’到‘启明’一步步积累起来的、针对特定领域进行极致优化的芯片架构设计能力!”
他详细阐述了“昆仑”芯片的初步构想:
架构创新: 不再追求通用性,而是深度优化针对transformer、cNN等主流AI模型的高效推理。核心是设计一个高度并行的、支持稀疏计算和动态精度调整的tensor核心。
内存瓶颈突破: 采用芯粒(chiplet)技术,将计算核心与高带宽内存(如hbm)通过先进封装集成,极大缓解数据吞吐的瓶颈。
软件栈先行: 同步启动编译器、驱动和模型优化工具的研发,确保芯片一出世就能融入现有的AI生态,降低用户迁移成本。
这个目标极其宏大,技术难度和资金投入都将远超“启明”项目。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林总,这个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一位新加入的架构师谨慎地提出疑问,“数据中心的芯片,对性能、生态、可靠性的要求都是最高级别。我们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积累。”
“正因为要求最高,才值得投入。”林渊的回答斩钉截铁,“如果我们能在最难的战场上站稳脚跟,那么边缘和终端市场的优势将更加巩固。而且,我们不是从零开始,我们有‘磐石’和‘启明’积累的异构计算、能效优化和安全设计经验。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目光深邃:“我们必须提前布局。AI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现在不投入,三五年后,我们可能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昆仑’项目,是为‘星火’的未来十年铺路。”
林渊的决心感染了众人。会议结束后,“昆仑”项目组迅速组建,开始了前期调研和技术路径论证。公司的发展重心,悄然从“生存与突破”转向了“引领与布局”。
就在“星火”内部紧锣密鼓地规划未来时,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辰光科技在推出对标“启明”的边缘AI协处理器后,似乎改变了策略,不再进行直接的舆论攻击或市场挤压,反而表现出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甚至有渠道商传来消息,辰光科技内部在评估与“星火”在某个特定行业应用上进行“互补性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周敏和许晴都感到一丝不安。
“事出反常必有妖。”许晴在向林渊汇报时分析道,“他们可能意识到,在技术和产品上直接压制我们已经非常困难。现在的缓和,可能是在酝酿新的策略,比如通过资本手段进行渗透,或者在我们更薄弱的知识产权、供应链环节设置更隐蔽的障碍。”
林渊点了点头,眼神锐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对我们而言,最好的防御就是持续的技术领先和坚实的生态壁垒。加快‘昆仑’项目的预研,同时,推动‘启明一号’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合作尽快落地产生示范效应。只要我们的产品足够硬,任何策略都难以动摇我们的根基。”
两个月后,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晶圆厂传来:“启明1号”的第一批工程样品,已经完成封装,即将空运抵达!
整个公司都为之振奋。这一次,等待的结果,将直接决定“星火”能否真正驶入智能汽车这条黄金赛道,也将为更加宏大的“昆仑”计划注入最强劲的信心。
新的征程,已在脚下。而这一次,“星火”的目标,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