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渊的决断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为“星火”上下指明了战斗的方向。然而,破局之路绝非坦途,每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司进入了双线作战的高压状态,气氛紧张却有序,如同一台精密仪器在极限负荷下高速运转。
技术战线上,陈深和赵青带领的攻关小组,在定位到eFlash控制器电荷泵电压漂移的根源后,立刻投入了修复方案的验证。这并非简单的参数调整,而是涉及到模拟电路模块的重新设计。团队不得不对部分电路进行小幅度的重新布局布线,并进行了多轮严格的仿真,确保新的设计在满足性能的同时,彻底解决了可靠性隐患。
这个过程耗费了宝贵的三周时间。当最终的仿真报告确认新方案完全达标时,团队来不及庆祝,立刻将修改后的GdSII数据紧急发送给晶圆厂,进行小范围的工程变更(Engineering change order, Eco)。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制作部分光罩,并插入到现有的制造流程中,导致“启明1号”的量产时间至少推迟三个月。
消息传出,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波动。一直在等待“启明1号”用于原型车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表达了关切。周敏带领市场团队,以最大的诚意和透明度与客户进行了深入沟通,详细解释了问题的技术根源、解决方案的可靠性以及为确保最终产品质量而不得不做出的延期决定。令人欣慰的是,创新中心在评估后,对“星火”严谨负责的态度表示了理解,甚至赞赏,同意调整合作时间表。这为“星火”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法律战线上,战斗则更加复杂和胶着。许晴及其聘请的美国顶级律所团队,正式对USItc的337调查做出了强势回应。答辩状中,不仅全面否认了侵权指控,还反守为攻,提交了详细的技术分析报告和大量在先技术(prior Art)证据,质疑“赛伦科技”所持专利的有效性(新颖性、非显而易见性),并指控其滥用法律程序进行商业骚扰。
这场法律博弈,瞬间演变成一场烧钱游戏。顶尖律所的律师费每小时高达上千美元,证据搜集、专家证人、动议听证等每一个环节都费用不菲。每个月的法律开支如同流水般涌出。林渊顶住了内部的压力,毫不犹豫地批准了所有必要的预算。他深知,此时退缩,前功尽弃。必须展现出不惜一切代价扞卫自身权益的决心,才能震慑对手。
就在内外交困、资源吃紧的至暗时刻,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发生了。
或许是“星火”在技术上的坦诚(主动公布并解决问题)和法律上的强硬(积极应诉并反诉)赢得了更广泛层面的关注,一直保持战略观望的“国创投”联合另外两家具有深厚产业背景的投资基金,主动向“星火”递来了橄榄枝,提出了一份可转换债券融资的意向,额度足以覆盖未来一年的研发和法律费用,解了燃眉之急。
这笔“雪中送炭”的资金,不仅缓解了财务压力,更是一个强烈的市场信号,表明主流资本依然看好“星火”的长期价值和技术韧性。
也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星火”团队展现出了惊人的凝聚力。没有抱怨,没有懈怠,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技术团队在完成Eco后,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昆仑”项目的预研中;市场团队精心维护着客户关系;法务团队日夜颠倒地与美国律师开会。林渊的身影更是出现在每一个关键节点,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而是与团队共同战斗的一员。
逆境,如同一块试金石,淬炼着“星火”的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它没有将公司压垮,反而让这支队伍变得更加坚韧、更加团结。
两个月后,当第一批采用Eco方案的新版“启明1号”工程样品顺利通过初步测试,各项指标完全达标时;当美国行政法官初步裁定,驳回“赛伦科技”提出的部分关键动议,认为其证据存在重大瑕疵时——压抑已久的激情终于爆发了!
公司内部没有举行盛大的庆祝,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更加沉静和自信的笑容。他们知道,最危险的关口,已经被他们携手闯过。
林渊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渐渐亮起的天光。他的心中没有狂喜,只有一片历经风雨后的澄澈与坚定。他明白,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此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信,只要这簇“星火”的精神不灭,任何黑暗都无法阻挡他们照亮前路的脚步。
逆境之中,光芒愈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