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校企携手孵新器,非遗潮玩破圈来
非遗手艺培训基地的梧桐叶染成金黄时,林溪的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明城大学设计学院的副院长赵凯。他手里捧着一叠学生设计稿,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林溪,你看这些设计!我们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把竹编、面塑元素融入潮玩设计,有竹编骨架的机甲手办,还有能变形的面塑生肖玩偶,学生们都说,想找老匠人合作,把图纸变成实物。”
林溪拿起一张机甲手办设计稿,图纸上的机甲关节处标注着“竹编嵌套结构”,胸口镶嵌着面塑工艺的能量核心,线条凌厉又不失传统韵味。“这个设计太惊艳了!”她忍不住赞叹,“竹编的韧性适合做活动关节,面塑的色彩能丰富细节,正好能解决潮玩行业‘材质单一’的痛点。”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启动“非遗潮玩孵化项目”——明城大学提供设计创意和年轻受众资源,非遗基地负责手艺指导和工艺落地,双方共同打造兼具传统韵味与潮流属性的非遗潮玩产品线。消息传到培训基地,老匠人和学员们都格外兴奋,张爷爷翻出珍藏的细竹篾:“我早就想试试竹编能不能做些新奇玩意儿,这次终于有机会了!”王师傅则连夜揉了二十多种颜色的面团,“面塑能捏人物、捏花鸟,捏机甲肯定也没问题!”
项目启动仪式当天,明城大学的20名学生设计师走进非遗基地,与老匠人、学员们结成“1+1+1”合作小组——1名学生设计师负责创意,1名老匠人指导工艺,1名基地学员协助落地。周明所在的小组拿到了“竹编机甲手办”项目,学生设计师陈阳拿出3d打印的机甲模型:“这个机甲高20厘米,关节需要能360度转动,我们想用0.3毫米的细竹篾编织关节外层,既保证灵活性,又能露出竹编纹理。”
张爷爷接过模型,仔细观察关节结构:“细竹篾的韧性够,但需要先做定型处理,不然容易变形。”他从工具箱里拿出煮竹用的大锅,“把竹篾放进加了草木灰的水里煮半小时,再用模具定型,就能保持想要的弧度。”说着,他示范着将竹篾缠绕在机甲关节模型上,手指翻飞间,竹篾如同有了生命,渐渐勾勒出关节的轮廓。陈阳看得入迷:“张爷爷,您这手艺太厉害了!我之前担心竹编会影响机甲的机械感,现在看来,反而更有独特的质感。”
苏晴所在的小组负责“面塑生肖变形玩偶”,学生设计师李萌的设计稿里,生肖鼠能变形为粮仓,生肖牛能展开为耕犁,充满巧思。王师傅拿着设计稿,琢磨着面塑的变形结构:“面塑要变形,得用分层捏制的手法,内层用硬一点的面团做骨架,外层用软面团做装饰,这样既能固定形状,又能灵活展开。”他先捏出生肖鼠的身体骨架,再在外层包裹一层白色面团,用小刻刀精细雕刻出鼠的毛发纹理,最后在背部留出发条装置的位置,“等会儿装上发条,转动后就能变形为粮仓了。”
李萌蹲在一旁,认真记录王师傅的手法:“王师傅,您这分层捏制的技巧,正好解决了我之前担心的‘变形后结构松散’的问题!”苏晴也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在面塑表面涂一层透明保护漆,防止掉色和磨损,让玩偶更耐用。”
项目推进过程中,意外和惊喜不断。赵宇所在的小组尝试用剪纸做潮玩的“可变场景”——将剪纸做成可拆卸的背景板,搭配LEd灯,能呈现白天、夜晚两种场景。李奶奶教学生设计师张悦剪“二十四节气”场景剪纸,张悦却提出了新想法:“李奶奶,我们能不能用多层剪纸叠加,做出3d效果?比如春分的杨柳,最外层剪柳枝,中间层剪柳叶,最内层剪桃花,这样灯光照过来,就有层次感了。”
李奶奶眼前一亮,立刻找来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个想法好!多层剪纸叠加,比单层更生动。”两人反复试验,终于做出了能切换“春柳依依”“冬雪皑皑”的可变剪纸背景板。张悦把背景板装在潮玩展示盒里,打开LEd灯,剪纸的影子投射在盒壁上,仿佛一幅流动的非遗画卷。“太漂亮了!”赵宇忍不住拍下视频,发在“非遗新匠人”账号上,配文“剪纸+潮玩=会讲故事的场景盒”,很快就收获了百万播放量,不少网友留言“求购买链接”。
为了让非遗潮玩更符合年轻受众的喜好,团队还发起了“非遗潮玩创意征集”活动,在社交媒体上收集网友的建议。有网友提议“做能发出非遗音乐的潮玩”,团队立刻邀请明城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将竹笛、剪纸的声音元素融入潮玩——在竹编机甲的胸口装微型音箱,按下按钮就能播放改编版的《茉莉花》;在面塑生肖玩偶的底座装触发装置,晃动玩偶就能听到李奶奶用剪纸模拟的“风声”“雨声”。
经过三个月的打磨,第一批非遗潮玩终于完成——10款竹编机甲手办,每一款的关节都能灵活转动,竹编纹理在灯光下呈现出独特的光泽;12款面塑生肖变形玩偶,变形结构流畅,面塑色彩鲜艳且不掉色;5款剪纸场景潮玩盒,可变场景搭配非遗音乐,充满互动性。在明城大学举办的“非遗潮玩发布会”上,这些作品一亮相就惊艳全场,不少潮玩经销商当场提出合作意向,还有家长带着孩子排队体验:“这个竹编机甲太酷了!既能让孩子玩,又能教他们了解非遗,比普通玩具有意义多了。”
发布会结束后,团队与国内知名潮玩品牌“潮玩宇宙”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非遗潮玩的量产和销售。在量产过程中,老匠人们还参与了生产线的优化——张爷爷指导工厂改进竹篾定型工艺,让竹编部件的良品率从60%提升到90%;王师傅研发出“面塑批量制作模具”,既保证了面塑的统一质量,又保留了手工捏制的纹理;李奶奶则设计了剪纸的自动化裁剪模板,提高了生产效率。
非遗潮玩上市当天,线上线下同步开售,首批5000套在半小时内售罄,社交媒体上满是网友的晒单:“竹编机甲的关节太丝滑了,细节满分!”“面塑生肖变形的时候太惊喜了,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没腻”“剪纸场景盒的灯光绝了,晚上放在床头像小灯笼”。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外国网友通过代购买到非遗潮玩,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这是我见过最有文化底蕴的潮玩!中国非遗太神奇了!”
趁着非遗潮玩的热度,林溪团队还与明城大学合作开设了“非遗潮玩设计课程”,邀请老匠人走进大学课堂,教学生们非遗手艺与潮玩设计的结合技巧。第一堂课上,张爷爷教学生们编织简单的竹编潮玩配件,王师傅教他们捏制迷你面塑玩偶,李奶奶教他们剪潮玩专属剪纸图案。学生们学得认真,不少人表示:“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非遗能融入潮玩、融入生活,以后想成为非遗潮玩设计师,把更多非遗手艺变成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这年冬天,非遗基地的院子里格外热闹。老匠人们围坐在火炉旁,看着电视里报道非遗潮玩的新闻,脸上满是自豪;学员们忙着打包网友定制的非遗潮玩,周明还在设计新款竹编潮玩:“下次我们要做竹编汉服娃娃,把竹编和传统服饰结合起来!”苏晴则在研发“面塑盲盒”,“每个盲盒里都有不同的非遗小知识,让大家拆盲盒的时候还能学文化”。
林溪站在院子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从非遗夏令营到培训基地,从国际交流到潮玩破圈,团队走过的每一步,都在让非遗变得更年轻、更鲜活。她知道,非遗传承不是守着老手艺一成不变,而是要在坚守匠心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融入生活,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雪落在基地的青砖墙上,融化成水珠,折射出院子里的灯光。林溪望着远处的夜空,仿佛看到了非遗文化的未来——有老匠人的坚守,有年轻人的创新,有校企的携手,有国际的交流,非遗会像这雪后的春天一样,充满希望与活力,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跨越时代的美丽与精彩。而她和团队,会继续走在这条路上,用热爱与匠心,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